(现代生物科技专题8分)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药物,它必须从血中提取,每升人血只能提取0.5μg,所以价格昂贵。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基因公司用如下图的方式生产干扰素。试分析原理和优点。
(1)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取出干扰素基因,一般可采用用__________ 技术进行扩增,此基因在基因工程中称为 。
(2)此基因与细菌的质粒相结合要依靠__________酶,其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然后将目的基因移植到酵母菌体内。
(3)为了明确干扰素基因在酵母菌体内能否发挥功能作用,从分子水平看,首先要检测其是否__________。
(4)科学家在培养转基因植物时,常用土壤农杆菌中的质粒做运载体。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具备运载体的条件:①能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并稳定地保存;②具有多个__________ ,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③具有某些__________,便于进行筛选。
为研究铁皮石斛的光合特性,研究人员测定了铁皮石斛在光、暗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
(1)在有光条件下,铁皮石斛吸收的CO2在_______中被固定的产物为_______。
(2)虽然黑暗条件下,铁皮石斛通过_______产生并释放CO2,但实验结果显示,暗期铁皮石斛CO2吸收总量始终_______,这不同于一般植物。
(3)科研人员进一步测定了铁皮石斛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推测CO2能够在暗期转化为_______储存起来,在光期_______。但是在暗期,并不能将CO2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_______。
黄瓜中偶尔有“苦黄瓜”。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叶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下图是葫芦素形成的遗传机制示意图,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题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
(2)若你是育种工作者,应选育基因型和表现型为______的黄瓜,为了获得这样的黄瓜可采取杂交育种的方法:在F2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还需进行______,并不断淘汰_______ (表现型)的个体。
(3)由上图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许多病毒会使人体致病,下图是某种病毒的基本结构和该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繁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生物膜结构 |
B.图中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
C.病毒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
D.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内时不会进行增殖,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
(2)图2中,经过程①形成的双链结构为__________:所需要的酶是_________。
(3)写出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_____________。
(4)与T2噬菌体相比,这种类型的病毒更易发生变异的原因____________。
下图是以洋葱为实验材料的实验现象或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的实验中,出现图1所示的质壁分离现象,一般使用________(浓度)的蔗糖溶液;若继续将图一已达到渗透平衡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则当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时,A、C两处溶液的渗透压大小为_______(A大于C;A等于C:A小于C)。
(2)图2是利用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现象,细胞D与E的染色体数之比为_______。该比值与纺锤体_______(有或没有)关系。
(3)图3是分离洋葱管状叶中色素得到的滤纸条,色素带1主要吸收________。某同学在秋天做色素提取分离实验时,提取和分离过程操作正确,而实验结果只出现了图3中色素带1和2,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且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
(1)过程①代表的过程是 ,过程⑦的实验技术名称是 。
(2)过程③构建出的表达载体必须要含有 、 、 和目的基因等结构。
(3)过程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4)生产药物时可用大肠杆菌做受体细胞,那么④应采用 处理,使受体细胞处于 ,从而将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药物生产也可用乳腺生物反应器,那么④则应采用 的方法,从而将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 作疫苗。
(6)实际应用时需要A蛋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了解该蛋白的 ,最终通过改变 ,再通过基因工程得到新的植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