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月色入户: 。
⑵念无与为乐者: 。
⑶遂至承天寺: 。
⑷怀民亦未寝: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填空。(5分)
⑴本文描写景色的句子主要是第 句,此处描写的景色可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3分)⑵这篇文章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 的心境。(2分)《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附加题:领略先贤之睿智
子曰:“默而识(读zhì,意思是“记”)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既是“知己”),患不知人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诲人不倦诲:
(2)不患人之不己知:知:.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请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你在《〈论语〉十则》中学到的个人修养的做法,说说怎样才能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
(一)
童趣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下列句子
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课文第③段中,“林”指;“兽”指;“丘”“壑”指;“庞然大物:指。这些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
.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和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二)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8-11题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⑴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齐国好厚葬()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④厚葬之风休矣()
⑵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则”与“布帛尽则无以为蔽”句中用法相同的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 B.战则请从 |
C.至则无可用 |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义
(1)叟能如是乎()(2)咳嗽不绝声()
(3)老人徐徐负蒜而归()(4)卒不肯告人姓氏。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旁睨而揶揄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B.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吾恂恂而起 |
C.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老人自缚于树所恶有甚于死者 |
.翻译下列句子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一)陈涉世家
阅读两段选文,按要求答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句中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今亡亦死(逃亡)会天大雨(适逢,恰巧) |
B.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皆刑其长吏(惩罚) |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卒中往往语(处处) |
D.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楚人怜之(怜惜,可怜) |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 |
B.等死,死国可乎?(反正等下去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
C.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 |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
.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
B.“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
C.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陈胜的斗争才智。 |
D.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因为自然原因误期,却要被斩首,可见秦的暴政已达到了极点。间接原因是“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
.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