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近年来,税费负担重、用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原材料价格高、欧美国家经济低迷等因素使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从2011年9月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
材料一:2011年一家生物化学技术公司一年的税费账单(单位:万元)
所得税 |
增值税 |
营业税 |
流转税附加 |
印花税契税 |
社会保险费 |
原料检测费 |
200 |
300 |
50 |
35 |
15 |
330 |
2 |
注:该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前六项总和占公司税前利润的48%。
材料二: 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对纳税人和纳税额的影响
提高增值税起征点 |
提高营业税起征点 |
||||||
受益个体工 商 户 |
占 原 征收户 |
减少税收 |
占 原 征收额 |
受益个体工 商 户 |
占 原 征收户 |
减少税收 |
占 原 征收额 |
443万户 |
54% |
171亿元 |
33.4% |
481万户 |
75% |
119亿元 |
18% |
注: 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增值税由按销售货物月销售额2000~5000元起征调整为5000~20000元;营业税由按月营业额1000~5000元起征调整为5000~20000元。
材料三: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确定从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试点,即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等。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5分)
有人认为:只有相关政府部门放水养鱼,切实减轻税费负担,中小企业才能走出高成本困境。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材料一:我国经济总量及主要资源消耗占全球的比重
GDP占全球的比重 |
原油 |
原煤 |
铁矿石 |
钢材 |
氧化铝 |
水泥 |
4.1% |
7.4% |
31% |
30% |
27% |
25% |
40% |
注:现阶段,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而我国目前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和40%的原油要依靠进口。
材料二:我国企业的科技研究、开发和投入情况
规模以上企业 |
大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发达国家企业 |
|
开展科研活动的企业数量在同类企业中的比重 |
11.9% |
38.4% |
9.0% |
|
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 |
0.56% |
0.71% |
/ |
平均8%以上 |
注: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80%以上,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9%左右。
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揭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50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候选人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让我们为之感动和自豪。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优秀品德,共同营造崇尚先进、学习选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1)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坚持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
(2)材料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表现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我们应如何学习道德榜样、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科学发展战略。下图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下表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表(部分)。
据图表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江苏省内人口流动方向,以及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苏北某县建设工业园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推动该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对门槛设置的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设。
阅读材料二、三,完成(3)—(4)题。
材料二环境能源问题从资本主义早期就开始积累,到20世纪50年代,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公害。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
、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使人们觉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正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生存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原因。建立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认识的基础上,人类的发展观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是怎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其改革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的?
材料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目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面展开。
(5)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
材料五山东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决定在2009年要做好如下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就业。完善社会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增加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
(6)据材料五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山东省政府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2004年到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采取了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政策;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用于兴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和图1、图2的联系。
材料三“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农业生产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好成绩,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农村发展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新形势,果断采取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结合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形势制定政策的?
(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三中的问题?
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会。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以“走近上海世博会”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感知世博
探究中,同学们收集到以下材料: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 |
葡萄牙 |
里斯本 |
海洋—未来的财富 |
1999 |
中国 |
云南 |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
2000 |
德国 |
汉诺威 |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
2005 |
日本 |
爱知县 |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
2008 |
西班牙 |
萨拉戈萨 |
水与可持续发展 |
2010 |
中国 |
上海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1)结合上述材料(含注),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对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进行解读。
研究世博
同学了解到,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世界首届世界博览会以来,各国都把举办世博会作为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舞台,塑造形象窗口,上海世博会也是如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确保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2)简要说明我国努力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政治意义。
参与世博
志愿者队伍是筹办举办世博会的重要力量,是广大市民参与奉献世博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国家和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招募工作自2009年5月1日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海内外民众报名十分踊跃。
(3)假如你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你将怎样面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