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选自司马迁《史记》)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之不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指败逃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且缓攻即墨待其事//火尚足明也
B.遣使约降燕//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田单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衔枚击之//相如持璧却立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学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门槛
C.介之才,不止为主簿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也易:轻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余为人僇:通“戮”,刑辱。
B.其也隙:指公务之暇
C.日与其上高山徒:门徒
D.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到则披草

A.则施施行觉起,起
B.人非生知之者择师教之
C.吾尝终日思锲舍之
D.侣鱼虾友麋鹿卒莫消长也

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凌万顷之茫然 B.蚓无爪牙之利
C.客有吹洞箫者 D.句读之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B.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C.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D.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结盟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翻译下面两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元667)九月,(李)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
(公元668)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勣为亚献。己巳,谒太庙。
(公元669)李勣寝疾,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 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薨。上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辆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元年、总章元年)
①房、杜:房玄龄、杜如晦。②挝:打。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B.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C.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D.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对李勣很敬重。他在南郊祭祀天地,报告平定高丽,让李勣第二位献祭。
B.李勣临终遗嘱其弟弟严管子孙。让弟弟李弼在他去世后对儿孙要严加管教,是吸取房玄龄、杜如晦的子孙不肖的教训。
C.李勣虽为戎帅却很顾念亲情。他亲自为患病的姐姐煮粥,“风回,爇其须鬓”而不惜。
D.李勣特善于笼络军心。打了胜仗,他把功劳归于下属,把所获得的金帛等财物都分给将士。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