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①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②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③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天子甚尊任之。为人多质有威重。
初,大将军凤连昏④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性残贼不仁,天下患苦之。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宜究竟考问。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尤宜诛讨不忠。”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大辟。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朕甚伤之。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王商传》)
【注】①繇,yóu,古同“由”。②颛,zhuān,通“专”,专擅。③冒,覆盖。④连昏:“昏”同“婚”,姻亲。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顷,长安中稍定稍:逐渐 |
B.商部属按问按:追究 |
C.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寝:搁置 |
D.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悖:荒谬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商不阿附权贵的一组是( )
①商论议不能平凤 ②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③上于是美 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④为人多质有威重 ⑤商不听,竟奏免肜 ⑥下其事司隶
A.①④⑥ | B.②③⑥ | C.①②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商年轻时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亲的封爵成为乐昌侯,把财产都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 |
B.王商因为得罪了权臣王凤,王凤就暗地里搜集王商的罪状,但王商清廉,无懈可击,于是王凤就从私生活上做文章来罗织罪名。 |
C.建始三年秋天,京城老百姓无故惊慌,传言洪水将至,极度混乱。唯独王商坚持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王商因此深得皇帝信任。 |
D.日食发生,时人以为凶相,奸佞张匡趁机归罪王商,汉成帝一听,就罢免了王商的丞相之职,罢相三日后,王商即悲愤而死。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
(2)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
(3)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素:平素,向来 |
B.改知赣州知:担任……知州 |
C.吾深恨于此 恨:仇恨 |
D.如军中请和 如: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起为湖南提刑 | B.君其勉之 年年知为谁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
C.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D.乃教人叛父母 |
以手抚膺坐长叹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见到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逃脱。 |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②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对下列句子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益治兵 治:治理 |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照顾 |
C.多其所规为 规:规划 |
D.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述 |
下列句子分编为六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供张一如帅所居一:都,一概 |
B.刺入即出见之刺:刺探 |
C.近则径诣公府诣:去, |
D.密以其谋闻于朝闻:报告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②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⑥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2)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②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