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读书与思考”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并说说它对你的影响。
阅读《幽径悲剧》选段。
①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绝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③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根据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燕园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第②段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春节与过年》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
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一一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下面对这段文字概括文意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有喜欢穿新装的怪癖。 |
B.两个骗子投皇帝的喜好,轻而易举地骗过皇帝,开始为他织布。 |
C.两个骗子故意装出很忙碌的样子,其目的就是欺骗皇帝,捞取金子。 |
D.皇帝接受骗子来织布,主要是想借这一件事,来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 |
文中划线的句子:“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的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 | B.烘托 | C.夸张 | D.象征 |
文中骗子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最美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丽,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
B.用“最美丽”表明骗子织布的技术很高,目的是让皇帝相信他们。 |
C.骗子借这一谎言来欺骗皇帝和他的大臣,让他们相信人间有这样最美丽的东西。 |
D.是反语,“最美丽”只是一种假象,是借美丽来反衬社会的丑恶。 |
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是想借织布一事来考验他的臣民,可见他的聪明与狡猾。 |
B.两个骗子骗皇帝能够取得成功,表现了他们骗术的高明,让人在不自觉中就能上当受骗。 |
C.皇帝由于喜好穿新衣而受骗,表明皇帝思想单纯,生活腐化;两个骗子骗人捞钱,表明他们的贪婪狡猾。 |
D.皇帝是个很不称职、爱慕虚荣、愚蠢而又狡猾的人。 |
不做有才华的穷人
①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悲剧在于生命逝去之时尚未认识到自己大脑里面所隐藏的惊人能量,人的大脑是上天最有灵感的完美创造。科学研究显示: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大约有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然而,这么大的能量却始终处于沉睡状态,就算是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使用率也没有达到1%。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工作学习,但是,很多时候,成功的前景却是渐行渐远。
②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人脑能量如此之巨,但是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没有建树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找准自己的天赋所在,我们偏离了自己能量爆炸的方向。爱迪生讲:“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人们才说,成功不仅是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什么?选择自己的天赋所在地,然后用尽全力去飞翔!
③天赋与生俱来,任何人都有,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而已。现代成功学认为,天赋就是天分, 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针对特别的东西或领域的特殊天生执念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别于其他人的速度成长起来,而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非这个人才有的成长潜力和可能性已经在他的人生中表现出了的话,那么他就具备了该方面的天赋器量。对于一个人来讲,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后天的优势。先天的优势不可改变,后天的优势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智慧就在于他找对了自己的天赋,因而有了腾飞的天空。人常说:“天才就是放对了地方的人才。”这么说来,人才没有成为天才就是因为没有走对地方。
④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本来是读法律的,因为他对电子计算机怀有浓烈的兴趣,所以转向计算机方向。比尔·盖茨能够建立影响世界进程的微软帝国,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在这里不是要讲法律没有计算机科学有用,这个不可以比较。人生激励导师李阳说:“你最大的弱点背后可能引发巨大的能量,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成为撼动世界的优点。”对于天赋来说,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兴趣,兴趣所在便是天赋所向。一个人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听从潜意识的召唤。赵本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小品天才,他的节目全国人民都非常喜欢。但是,我们设想过没有,假如赵本山先生不做小品,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又将怎样?你要明白,东西放对地方是资源,放错地方成垃圾。人才也是一样,放对地方就是人才,放错地方就成冗员。
⑤人生就像在拉黄包车,你应该先看清方向再拼命地拉,否则,你的力气越大,你就越是偏离目标。对于方向,首先应当找准自己的天赋所在,成功的道理必定是看清自己的天赋,然后释放自己的潜质。当然,单纯的天赋或是找准天赋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当我们找准自己的天赋之时,还需要一种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在人的进取精神中,勤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孙中山先生教诲我们:“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⑥前进的道路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不论前方的路怎样的坎坷,只要我们用进取的精神坚定地发挥自己的天赋,那么,成功也很简单,无非是个坚持而已!文章题目什么意思?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从语言环境来看,第②段中爱迪生所说的“灵感”与作者说的哪个词意思接近?第⑤段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是想证明什么观点?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写出三种,并且选择一种说说它的作用。
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是从什么角度对蒋经国进行劝说的?理由有哪些?
文段中提到了哪些不利于统一的因素?
下面古诗文词句和“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所表达的抱负最不一致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