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
B.为近代西方的公民权利提供了思想渊源 |
C.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
D.为罗马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
中共中央在建国后某年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0天后的《人民日报》也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A.小农经济自私保守不利农业发展 | B.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
C.政社合一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D.统分结合才能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
下图是一张上海版《大公报》的残片,请你根据报纸内容推断当时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是
A.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进程 |
B.国共进行内战,中共寻求苏联支持 |
C.美国挑起冷战,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
D.美国遏制中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中国近代矿业发展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