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 |
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 |
C.问其所欲欲:欲望 |
D.卒为良民卒:最终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自谓可将兵十万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走送之走:
(2)自谓可将兵十万将:
(3)会有土寇会: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和。(2分)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鲍君》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②。
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息:平息。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以鲍鱼置罝中而去()②怪之以为神()
③问其故()④人具为说()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昔有人设罝以捕獐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D.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徙衽以从阴() ②及至暮()翻译: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划线的词:
①战于长勺() ②既克()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文言文阅读。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
(1)食:(2)尽: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断两处)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