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1)CH3+、—CH3、CH3—都是重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它们均由甲烷去掉一个氢原子所得 |
B.它们互为等电子体,碳原子均采取sp2杂化 |
C.CH3—与NH3、H3O+互为等电子体,几何构型均为三角锥形 |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所有原子均共面 |
E.两个—CH3或一个CH3+和一个CH3—结合均可得到CH3CH3
(2)锌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锌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指出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属于________区。
②葡萄糖酸锌[CH2OH(CHOH)4COO]2Zn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补锌剂。葡萄糖分子中碳原子杂化方式有___________;写出基态Zn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钾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工业上通常用金属钠和氯化钾在高温下反应制取。该反应为:Na(l)+ KCl(l)NaCl(l)+ K(g) ΔH>0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 C(K)" 各物质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见下表。
压强(kPa) |
13.33 |
53.32 |
101.3 |
K的沸点(℃ ) |
590 |
710 |
770 |
Na的沸点(℃ ) |
700 |
830 |
890 |
KCl的沸点(℃ ) |
1437 |
||
NaCl的沸点(℃ ) |
1465 |
(1)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约为,而反应的最高温度应低于;
(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任写一条);(3)常压下,当反应温度升高至 90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 =。
用18 mol/L H2SO4配制90 mL 1.0mol/L H2SO4,若实验仪器有A.100m L 量筒 B.托盘天平 C.
玻璃棒 D.50m L容量瓶 E.10m 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 L烧杯 H.100m L 容量瓶 I.5ml量筒
(Ⅰ)实验时选用的仪器有(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配制过程中,下列情况会使配制结果偏高的是 (填序号)_______。
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 ②容量瓶使用时未干燥 ③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
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补至刻度
(Ⅱ)在容量瓶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1~2㎝处,再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1~2㎝处,再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E.定容后,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摇匀。
F. 如配制100mL 0.200mol/L的氯化钠溶液时,可将称量的氯化钠固体溶于100mL蒸馏水中。
(1)等质量的O2、CH4、H2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_。
(2)38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8mol Cl-,则ACl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ACl2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新制备的氯水显__________色,说明氯水中有__________(填分子式)分子存在。
(4)向氯水中滴加几滴AgNO3溶液,立即有__________生成,说明氯水中有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存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并放出_____气体。
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N2O4(g) 2NO2(g) △H<0,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图中共有两条曲线X和Y,其中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
(2)前10min内,v(N2O4)= ______________;
(3)a、b、c、d四个点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是____,此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数值)
(4)反应进行到2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达到最后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在25min时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双选)
A.升高温度 | B.缩小容器体积 | C.加入催化剂 | D.加入一定量的N2O4 |
某化学反应2A(g) B(g)+D(g)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 |
![]() ![]() 浓度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1 |
800℃ |
1.0 |
0.80 |
0.67 |
0.57 |
0.50 |
0.50 |
0.50 |
2 |
800℃ |
c2 |
0.60 |
0.50 |
0.50 |
0.50 |
0.50 |
0.50 |
3 |
820℃ |
1.0 |
0.40 |
0.25 |
0.20 |
0.20 |
0.20 |
0.20 |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用A表示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比较实验3和1,则正反应是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