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FeBr2、FeI2,若向该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为血红色,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原溶液中Br-一定被氧化
②通入氯气后原溶液中的Fe2+一定被氧化
③不能确定通入氯气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2+
④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加入CCl4,静置,向上层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Fe2+、Br-均被完全氧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某溶液A中可能只含有K+、Fe3+、Cu2+、Fe2+、Ag+、Mg2+、Al3+、NH4+、Cl-、NO3-、SO42-中的若干种。为检验确认其中所含的各离子,取1L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气体A、气体B的体积都为2.24L(标况),沉淀B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以上实验操作与现象,有关该溶液的结论正确的是
A.溶液A中肯定存在Fe2+、Ag+、Mg2+、NO3-
B.溶液A中一定不含Al3+
C.溶液A中能含有Cu2+、Cl-
D.溶液A中c(NO3-)≥1.0molL-1
常温下,H3PO4与NaOH溶液反应的体系中,含磷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Ca3(PO4)2难溶于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H3PO4的Ka3=10–12.2,HPO42–的水解平衡常数为10–6.8 |
B.Na2HPO4溶液显碱性,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溶液则显酸性 |
C.为获得尽可能纯的NaH2PO4,pH应控制在4~5.5左右 |
D.pH=13时,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HPO42–)>c(PO43-)>c(OH-)>c(H+) |
用NaOH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2,将所得的Na2SO3溶液进行电解,可循环再生NaOH,同时得到某种副产物,其原理如图所示(电极材料为石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电极上的主反应是:SO32--2e-+H2O==SO42-+2H+ |
B.若D是混合气体,则可能含有SO2、O2等成分 |
C.a 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当有1mol 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时,a极生成11.2L气体 |
D.A溶液是稀NaOH溶液,作用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C是较浓的硫酸溶液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高分子对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则此高聚物与单体有相同的最简式 |
B.等物质的量的乙烯与乙醇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的质量不相等 |
C.分子式为C6H12的某链状有机物,且6个碳原子肯定在同一平面上,则与氢气加成后产物的名称为:2,3一二甲基丁烷 |
D.有机物![]() |
X、Y、Z、W、M均为短周期元素,X、Y同主族,X的氢化物和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能反应生成一种离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显酸性;Z、W、M是第3周期连续的三种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非金属,且原子半径Z>W>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M两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X<M |
B.Z、W、M的氧化物均可做耐高温材料 |
C.Z是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W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D.Z、W、M的单质均能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但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