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其所睹,耳新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公,指欧阳修。②州,滁州。③丰乐,丰乐亭。④醒心,醒心亭。⑤洒然,惊奇的样子。⑥优游而无为,宽大化民,不用刑罚。⑦夷狄,泛指边远地区的民族。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C.或/醉且劳矣 |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饮少辄醉_____(2)而乐亦无穷也_____
(3)使目新其所睹_____(4)所以然而为名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根据你对甲、乙两文的理解答题。(计5分,第(1)题2分,第(2)题3分)
(1)用自己的话概括“醒心亭”得名的原因。
(2)由“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公之作乐,吾能言之”中的两个“乐”,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①,令老仆艺 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 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 ④橐 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岂不 诚大丈夫哉 |
诚:是 |
B.得志,与民 由之 |
由:遵循 |
C.御史 诣学宫 |
诣:到 |
D.属吏 咸伏谒 |
咸:都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倒悬 之/父命 之
B.独行 其道/ 其迁淳安知县
C.谒当 以属礼/ 以顺为正者
D.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昨闻海令 为母寿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万里桥记
(宋)刘光祖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 ①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 人事更几兴废 , 而桥独以 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 ②而思仿佛 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 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 兹桥也 ,过而 弗 能玩,玩而 弗 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 ⑤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①聘:访。②勋庸:功绩。③仿佛:相仿。④酾;疏导。⑤末:非根本的。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孔明 没又千载象 |
没:去世 |
B.其说虽 殊 |
殊:奇特 |
C.孰不怀古以 图今 |
图:谋划 |
D.记其大者而 遗其细 |
遗:舍弃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②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3)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康肃问曰:"单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共口,徐以构的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 顾 |
顾:照顾 |
B.吾射不亦 精乎 |
精:精湛 |
C.康肃笑而 遣之 |
遣:打发 |
D.故不 错意也 |
错:同"措",安放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 之 |
介冑 之士不拜 |
B. 以钱覆其口 |
醒能述 以文 |
C. 而钱不湿 |
博学 而笃志 |
D. 且秦灭韩亡魏 |
年 且九十 |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
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
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显出康肃居高临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或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景泰 ①间, 吉安刘公宣 ② 代 戍 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 昼夜读书 厩 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 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 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两处)。
吉 安 刘 公 宣 代 戍 于 京 师 龙 骧 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右备容 臭
②同舍生皆 被绮绣
③师惊 异之
④ 及启封
(3)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衾拥覆/ 以语使
B.久而 乃和/ 乃公也
C.当余 之从师也/谓必山林老儒 之作
D.足肤皲裂 而不知/ 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4)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5)甲、乙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五伦传(节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光武召见,甚异之。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帝 以为 扶夷长 ,未到官,追拜会 稽 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 ①养马,妻执炊爨 ②.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 ③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 ④,于是争赇 ⑤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伦奉公尽节, 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 谏 止辄 叱 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注】①斩刍:切草。刍,喂牲口的草。②炊爨:做饭。炊爨,灶。③掾吏: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④处曹任:担任部门职务。⑤赇:贿赂。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皆贱 贸与民之贫羸者 |
贸:卖 |
B.伦悉 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
简:选择 |
C.不修威仪,亦以此 见轻 |
见:看 |
D.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
或:有人 |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B.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C.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D.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
B.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
C.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D.第五伦自认为有私心。他说,有人因选拔官员送他千里马,他虽然没有接受,但也不任用送马的人。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译文: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