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飞的《论马》。
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常奇之( ) ②不甚疾 ( )
③不汗 ( ) ④日啖刍豆数斗( )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其”与“称其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真无马耶 | B.俟其欣悦 |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D.不能指其一端 |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
然 非 精 洁 宁 饿 死 不 受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
(1)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两篇文章表面都是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篇文章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第一卷的文言文。(共9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阅读《〈孟子〉二章》(每小题3分,共9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
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问题。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小子亦参政耶!(这) | B.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假装) |
C.令诘其官位姓名(责问) | D.悔不穷问(穷尽) |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A.有朝士于帘内指之于我如浮云 | B.令诘其官位姓名一知其姓名 |
C.则终身不能复忘则是无礼 | D.因不如无知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
①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②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结合这则短文分析,吕蒙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l 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期日中()(2)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4)相委而去()选出下面各句中“之”字含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友人惭,下车引之 | B.其邻人之父亦云 |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至少写出两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值胡贼攻郡()
⑵友人语巨伯曰 ()
⑶子可去()
⑷贼既至()
⑸一郡尽空()
⑹遂班师而还()与“我辈无义之人”中加点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c.水陆草木之花 d.何陋之有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篇文章采用了()描写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文章还使用了()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