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图1和图2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2题。
图1 图2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
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 | B.土地荒漠化加剧 |
C.水土流失严重 | D.洪涝灾害多发 |
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 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
关于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区因为交通不便,所以需要多建设一些商业网点,因此山区比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大 |
B.商业网点全部建设在交通便利的地区 |
C.交通不便的地区适应建设一些小型的商业网点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
D.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条件没有很大关系 |
沪宁城际铁路将于2010年7月1日通车,届时从合肥到上海的时间将缩短至两小时,这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正朝着()的方向发展。
A.专业化 | B.标准化 |
C.高速化 | D.大型化 |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问题。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相符的是( )
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D.长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侨乡 | B.政策 | C.交通 | D.劳动力 |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
政策优惠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廉价 D.产业升级
图为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农业生产X、Y、Z分别对应的是()
A.水果、蔬菜、养鱼场 |
B.蔬菜、林业、养鸡场 |
C.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
D.花卉、乳畜业、粮食 |
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是:()
A.有先进的保鲜、冷藏技术 |
B.草类茂盛,大面积优良的天然牧场 |
C.机械化水平高 |
D.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这些地区不适宜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