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朝服衣冠 |
C.登泰山而小天下 |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下列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
D.吾与徐公孰美? |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理。 |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的“讽”字是用委婉的话劝告的意思。 |
B.妻子的回答用的是反问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个判断句,“于朝廷”是介词结构后置。 |
D.成语“门庭若市”的意思是门前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①鼓径进,亟犯②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③。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②犯:碰到。③柁:同“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始折旋疾徐②惟舟师之是听③所向莫不如意④遽谢舟师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始折旋疾徐”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B.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
C.坐其中,颓然碧窈 | D.普明日复奏其人 |
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汉孝子董黯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记在心里)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晕厥)疾用瘳(治愈)。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选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比舍有王寄者( ) 伺孝子出,苦辱其母( )
故以慈名溪( ) 黯母尝寝疾(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说说董黯孝在哪里?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而形貌昳丽(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上文围绕一个美字展开,可以分为三层,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归纳:
第一层: 美,第二层:视美,第三层: 美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 B.暮寝而思之 妾之美我者 |
C.忌不自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 D.窥镜而自视 聚室而谋曰 |
从上文邹忌对别人“美我”的感悟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列子》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曾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叶奕绳尝言: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①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③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sì):藏书的器具。③约:简要,精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2)始一反焉(3)录讫则朗诵十余遍(4)壁既满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且九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B.俟再读有所录/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C.一字不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D.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填空和简答。
(1)甲文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有何用意?
(2)乙文“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原话回答)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夫没者岂苟然哉⑵见舟而畏之
⑶问于没人⑷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你从文章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