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下列加横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也。
B.孔子云:何陋有?渔人甚异
C.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调素琴,阅金经。
D.谈笑鸿儒,往来无白丁。舟首尾长约八分奇。

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
B.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记叙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C.《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D.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明确表达了孤芳自赏,鄙视没学问的人的思想感情。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或名言中写出两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沈复的《童趣》与《闲情记趣》,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闲情记趣》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项为之强(2)方出神
(3)觅螳螂蝉蝶之属(4)见者无不称绝
.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B.果如鹤唳云端如其法行之
C.以丛草为林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
D.拔山倒树而来而画中有草虫一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
.关于两篇文章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在《童趣》中的意思是形容作者视力好。
B.《童趣》一文采用生动的描写方法,写出作者儿时的几件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
C.《闲情记趣》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他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
D.《闲情记趣》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寻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指出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残年余力/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告之于帝/录毕,走送之
C.其如土石何?/门人弟子填其室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 庐: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甚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