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瓶中加入“鲜花保鲜剂”,就会延长鲜花的寿命。下表是1 L“鲜花保鲜剂”中含有的成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
质量(g) |
摩尔质量(g·mol-1) |
蔗糖 |
50.00 |
342 |
硫酸钾 |
0.50 |
174 |
阿司匹林 |
0.35 |
180 |
高锰酸钾 |
0.50 |
158 |
硝酸银 |
0.04 |
170 |
(1)下列“鲜花保鲜剂”的成分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A.蔗糖 B.硫酸钾
C.高锰酸钾 D.硝酸银
(2)“鲜花保鲜剂”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阿司匹林中不含K+)_____________mol·L-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配制上述1 L“鲜花保鲜剂”所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填写所缺仪器的名称)
(4)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对配制结果没有影响的是__________。
A.定容时仰视液面
B.容量瓶在使用前未干燥,里面有少量蒸馏水
C.容量瓶在使用前刚刚配制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而未洗净
D.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的刻度线,但未做任何处理
已知硫酸、氨水的密度与所加水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现有硫酸与氨水各一份,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溶质的物质的量 浓度/mol·L-1 |
溶液的密度 /g·cm-3 |
|
硫酸 |
c1 |
ρ1 |
氨水 |
c2 |
ρ2 |
(1)表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不写单位,用含c1、ρ1的代数式表示)。
(2)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ol·L-1的硫酸与水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L-1。
(3)物质的量浓度为c2 mol·L-1的氨水与c2 mol·L-1的氨水等质量混合,所得溶液的密度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ρ2 g·cm-3,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
c2 mol·L-1(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84消毒液”能有效杀灭甲型H1N1病毒,某同学购买了一瓶某品牌“84消毒液”,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消毒液包装说明得到如下信息:
“84消毒液”:含25% NaClO、1 000 mL、密度1.19 g·cm-3,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
请根据以上信息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L-1。
(2)该同学取100 mL该品牌“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
c(Na+)≈_____mol·L-1(假设稀释后溶液密度为1.0 g·cm-3)。
(3)该同学参阅该品牌“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25% NaClO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四种是不需要的,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
C.利用购买的商品NaClO来配制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
D.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3 g |
根据下列各题所给出的数据,可分别求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试判断并求解。
(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若某氢氧化钠溶液V L中含有N个OH-,则可求出此溶液中______为______。
(2)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Na+与H2O的个数之比为1∶a,则可求出此溶液中______为______。
(3)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则可求出标准状况下氯化氢饱和溶液中______为______。
(4)已知将100 mL氯化铝的水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可得到白色固体b g,则可求出原氯化铝溶液中______为______。
根据下列数据确定元素X的相对原子质量。
(1) 1.01×105 Pa,273 ℃时气态单质Xn的密度为d g/L,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相同状况下,一定体积的X的气态氢化物HmX的质量是等体积NH3的2倍。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3)a个X原子的总质量为b g,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_____。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请完成以下有关其内容的计算。
(1)0.2 g H2含有个______H原子。
(2)标准状况下,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CO与CO2的体积之比为______。
(3)100 mL 某Al2(SO4)3溶液中,n(Al3+)="0.20" mol,则其中c()= ______mol/L。
(4)在9.5 g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中含0.2 mol Cl-,此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5)标准状况下6.72 L CO与一定量的 Fe2O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Fe和CO2)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