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①项为之(                   )   ②喷以烟(              )
怡然自得:(                     )   ④出神:(              )
翻译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选文回忆了儿时获得“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②          ③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谈谈“我”能得到这种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古人说,“清灯有味忆儿时”。你的童年一定也和沈复一样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童年趣事。请简述一件你认为最有趣味的童年趣事与我们分享,3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育~出版网]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清称:有名誉 。 中表:指的是亲戚。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了了:聪明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解释加点词语。
①何②圣人非所与
门者皆俊才④人以其语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如果去掉【甲】文中加框的“酒酣”一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从乙文看,孔融是个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楚王称晏子为“圣人”,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负箧曳(xǐ) B.(sì)其欣悦
C.(lǐn)稍之供 D.(wēn)袍敝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2)同舍生皆绮绣()
(3)父母岁有裘葛之()(4)无冻之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划线词语:
太丘舍——元方入门不——
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友人惭,下车引之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①,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喝③铭:茶的通称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⑤仄:同“侧”,旁边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2)无丝竹之耳()
(3)忽得十日五日之()(4)良朋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无论从句式上看还是从表意上看都很像《陋室铭》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举例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忠厚(使 ) B.而必屈物之性以吾性乎(恰好 )
C.吾儿坐食好物(如果 ) D.呼之使( 离开 )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岂有不爱 B.驱其残忍
C.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D.宋何罪

本文是作者给自己兄弟关于教育孩子的告诫,选出不是作者对自己孩子的希望的一项是( )

A.从小要学会关爱小动物,不要玩弄折磨它们 B.要忠厚善良,不要欺负吓人家的孩子
C.要学会分享,平等待人 D.要苛刻严峻,不要贪玩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2)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