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4+4+2+2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解释划线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 )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 )翻译句子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 B.民之所以为盗者 |
C.上哂之曰 | D.或请重法以禁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④今令臣食玉炊桂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3 分)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郑人有爱惜鱼者,计无从得鱼,或汕或涔①,或设饵笱之。列三盆庭中,且实水焉,得鱼即生之。鱼新脱网罟之苦,惫甚,浮白而喁②。逾旦,鬣尾始摇。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未几掺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之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未三日,鱼皆鳞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君子曰:“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
(宋濂《宋文宪公文集》)
【注释】①汕、涔:捕鱼的方法。②喁:鱼__向上露出水面。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且实水焉(2)腹将不厌乎?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 2分)
未几掺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找出上面这段文字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写此文的意图。
你认为这则寓言还可以表达怎样的道理?
古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少不更事 |
B.湖中人鸟声俱绝精妙绝伦 |
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
D.是日更定矣物是人非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文文笔洗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雪三日后夜里“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尽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
B.“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运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绘出夜中雪景的特点。 |
C.亭上二人见到作者“大喜”,实际上也写出了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 |
D.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的是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