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4+4+2+2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解释划线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 )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4)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 )翻译句子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C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是一致相同的。
D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薄雾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C“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炼字精妙。“衔远山,吞长江”句中的“衔”、“吞”二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B 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C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D 这篇纪文以骈偶短句为主,间以单行散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下列几首古诗词中写到岳阳楼的一首诗是()
A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B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C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言文阅读。读下文回答下面的题目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上自劳军(皇上,指汉文帝)军士吏被甲,锐兵刃(通“披”) |
B.天子先驱至(先行部队)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慢慢地) |
C.军中闻将军令(听到)既出军门(既然) |
D.介胄之士不拜…(铠甲和头盔)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营垒)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介胄之士 | B.已而之细柳军 |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D.送孟浩然之广陵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作者对周亚夫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王太尉荐寇准》
王太尉(北宋时人)荐寇莱公(即寇准,北宋政治家,曾封莱国公)为相,莱公数短(这里为动词,意思是指出别人的缺点)于上(皇上。此指宋真宗赵恒)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上一日谓太尉曰:“卿(对臣子的爱称)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隐瞒),益见其忠直(忠诚正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谤讥于市朝()
(2)上由是益贤太尉()下面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卿虽称其美 |
B.皆朝于齐莱公数短于上前 |
C.臣之妻私臣臣在相位久 |
D.上书谏寡人者莱公数短于上前 |
翻译下面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与王太尉均善于劝谏,邹忌_______________劝说齐王,王太尉_______________打动宋真宗。
以现代人的角度,结合两文,就用人之道谈谈你的看法。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④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④伪:伪装。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C.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 D.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庆历四年春,膳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前人之述备矣之 : (2)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轻: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以养群从之贫者 | B.属予作文以记之至今奉公之法. |
C.百废具兴不敢废弛 |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