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要用NaCl固体配制100mL 0.100mol·L-1的NaCl溶液,试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仪器中,不会用到的是( )
A.锥形瓶 B.250 mL 容量瓶 C.胶头滴管 D.100mL容量瓶 E.天平
(2)若要实施配制,除上述仪器外,尚缺的玻璃仪器或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将配制过程简述为以下各步骤:
A.冷却 B.称量 C.洗涤 D.定容 E.溶解 F.摇匀 G.转移溶液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填各步骤序号)。
(4)配制完毕后,教师指出有四位同学各进行了下列某一项错误操作,你认为这四项错误操作会导致所得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C.将溶解冷却的溶液转入容量瓶后就直接转入定容操作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便补充几滴水至刻度处
三聚氰酸【C3N3(OH)3】可用于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以NO2计),其原理可表示为: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C3N3(OH)3发生分解生成异氰酸:C3N3(OH)3→3HNCO(已知异氰酸中碳元素呈+4价),产生的HNCO能和NO2反应生成N2、CO2和H2O。(1)在消除NO2的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是→(请标明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2)将氧化剂与还原剂及配平好的系数填入下列空格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按上述反应式进行反应,计算吸收1.0kgNO2气体,消耗三聚氰酸的质量为kg。
(4)常温下,用注射器吸入20mL NO2气体,用橡皮塞将针孔封闭,把注射器的活塞迅速向外拉至50mL处停止,观察到的现象是:。
(12分)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Fe与H2SO4反应的过程,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①在烧瓶中加入80% H2SO4;②将提拉式铁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到先有少量气泡,后停止的现象;③加热烧瓶至有较多量气体产生时停止加热,品红试液颜色褪去烧瓶中溶液变为棕黄色。④一段时间后KMnO4/H+颜色不再变浅,但NaOH溶液中仍有气泡逸出,在导管口处可以点燃该气体。烧瓶中液体变为浅绿色。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在步骤②中现象说明;
(2)在步骤③中,品红褪色的原因是;
(3)写出步骤④中,使溶液变为浅绿色的可能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Fe2+:。
某课外活动小组模拟呼吸面具中的原理(过氧化钠与潮湿二氧化碳反应),设计用下图所示的仪器来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图中量气装置E是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入适量水。甲管有刻度(0~50mL),供量气用;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实验室可供选用的药品还有:稀硫酸、盐酸、过氧化钠、大理石、水。试回答:
(1)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编号),其中连接胶管及夹持装置均省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放入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和_______。
a.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等待片刻,待乙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c.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d.读数时不一定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证明某无色溶液中有SO42-;。
方案1:试液————→BaCl2溶液白色沉淀————→足量HNO3沉淀不溶解
方案2:试液————→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BaCl2溶液沉淀不溶解
方案3:试液————→足量HNO3白色沉淀————→Ba(NO3沉淀不溶解
试评价上述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为了制取干燥纯净的气体C,可用如下图所示装置。生成C的速度可通过调节滴入液体A的速度的方法来控制,已知C是一种无色无味、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也不会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
(1)C气体是____________。
(2)若B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则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是一种黑色粉末,则A液体是________,B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洗气瓶中的D液体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