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经翻译为汉文的工作上,鸠摩罗什的贡献被认为最大,他能够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就,是因为
①他生长于印度,精通佛教义理
②他虽非汉人,却精通汉文
③他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④他的弟子颇多能文之士
⑤他采「格义」的方法,一直为后人所采用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唐武宗时,佛教各宗派都受到打击,为何禅宗所受打击较小?
A.禅宗中国化成分较深 |
B.皇帝中多人信仰禅宗 |
C.一般士大夫极力维护 |
D.禅宗较不注重有形的仪式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义理与中国儒道思想的关系演变如何?
A.西晋时期,学者常借道家经典解释佛教义理 |
B.隋唐皇室扶持道教,佛教思想发展停顿 |
C.宋代理学家批评佛教以性为空,佛学影响理学不大 |
D.清末始有僧侣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论,以共抗洋教 |
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接受这种源自印度的精深教理,过程有些转折。下列说明,那些适当?
①佛教传到中国的确切时间已无法得知。只能确定东汉初年时,上层社会已有人信奉佛教
②佛教在东汉末年广为人们接受,这与当时社会动乱,生活艰困,人们普遍希望心安有关
③东汉经学很盛,各家说经多出新义,有人援引佛教教理加以阐发,也促成了佛教的兴盛
④西晋时,学者认为佛经中「空」与道家所说的「无」接近,有人便以道家概念释解佛经
⑤用儒家概念解释佛教义理,称「格义」,是释经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佛教深入中国社会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③④⑤ |
回族指居住在中国的回教徒所形成的族群,他们出现于唐代,其后人数渐增,居住地区相当分散。但是,回教经典可兰经却直到1930年代方才有汉文全译本,可见回教的宣教方式与佛教很不一样。造成可兰经全译本很晚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什么?
A.回族中掌理宗教事务的「阿訇(教士)」都是外国人,不懂汉文,汉人又不懂阿拉伯文 |
B.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汉文典籍始终保持距离,不愿接近,基本上不学习汉人经典 |
C.回族之中欠缺玄奘、法显之类的宗教学者,无法将深奥的经典译成汉文,供平民阅读 |
D.回教一直侧重诵读,忽略对经文含义的理解,并且认为可兰经是圣物不宜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