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敬畏自然》节选,回答小题。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第2段开头一句说:“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句中“这种”指什么?
作者认为,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其理由有哪些?
“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春
林海音
我有一位老婆婆,每年的除夕要我为她做一件事,她拿来一叠红纸、笔砚要我写“春”,在裁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红纸上,我用饱蘸了砚墨的羊毫笔,竟痛快淋漓地挥毫一番,当我每次写下那“福”字、“春”字的时候,心里不明想到,如果不是因为还有一位守着旧习惯的老婆婆的话,像我们这一代人,在目前的这种生活下,又怎么能有机会练练毛笔字的呢?我的毛笔字虽有如春蚓秋蛇,但我还是很高兴写,因为它使我温习了旧的年岁。
去年我给老婆婆拜年的时候,忽然想起了我似乎还有件什么事没有做吧?以为是老婆婆忘了呢?便问她: “伯母你今年忘了叫我写春啊!” 她拍拍我的肩笑道:“我叫我家阿文写了,以后就可以不麻烦你了,真多谢你呀!” 我不由得惊奇的叫起来:“阿文会吗?” 老婆婆说:“阿文进了学校,回写字了,哟,你来看”。 果然,在厨房的门片上,在饭厅的墙壁上,在卧室里,各处都贴满了那写上福与春字充满稚气的红纸。老婆婆的眼睛从去年起就不太好了,所以贴得歪歪斜斜的,那却是包含了多少深切的意义啊! 阿文去年是7岁,刚进小学,今年就是8岁了,老祖母守着这个孙子生活,因为阿文的父亲病亡了,母亲改接到外地,可以说老婆婆对于第二代的希望已经没有了,她的精神是依靠在第三代阿文的身上。我常替她难过,想着这中间空落的一段距离,怎么能衔接得上呢?但是老婆婆并不气馁,她只是那样稳稳当当的活着。祖孙俩没事闲谈的时候,我常听阿文对祖母说长大要如何如何的话,祖母也都满口答应下来,就仿佛一向寄望儿子的一切都会在孙子的身上实现。 老婆婆的人生观无形中给我很大的启示,我想她们是生活在冬天里,却毫不怀疑的等待着春天的一天天接近。可不是,当阿文写下了第一个“春”字时,那不是已经接近了一步吗? 春天与希望常被人相提并论,但是我觉得,应该再加上儿童,儿童、春天、希望,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我年底在整体信件的时候,翻出旧信来看,发现一封发黄的心,是往年恩师寄给我的,那年,我曾向他发了些牢骚。他立刻回信安慰我: “经过少年到青年几次人生的历练,不但你不是小孩子了,而我更是垂垂欲老,完完全全的快乐是不容易得到的,夫妻之间一直要互谅互助,如果常去观察分析不免自寻苦恼,何况我们都有我们神圣的职务,保护和教养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我们能看到我们一生所希望所愿意做的事,他们能达到能完成,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时间是多么的无情啊!” 人生是有限的,希望却是无穷,唯有儿童的地方,才有无限的希望,代代相延续,这是一份活的财产。我们也许生活得并不如意,也许常觉得个人的夙愿完全绝望,这世界是多么悲惨!但是看见了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兴致与笑容,便会相信我们的世界仍有前途,仍有美的境界存在。
今年我当然还是没有希望给老婆婆写春了,但是那春的意义并没有失去。新年事里,只觉得春意盎然。第一段中写到,老婆婆年年除夕都要“我”为她写“春”,请问老婆婆和“我”写“春”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拍拍我的肩笑道:“我叫我家阿文写了,以后就可以不麻烦你了,真多谢你呀!”老婆婆的这一言行,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1)老婆婆在家里把孙子稚气的“春”字贴得到处都是,且贴得歪歪斜斜的。为什么说“那却是包含了多少深切的意义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年“我”曾向师母发了些牢骚。请推测一下“我”所发的牢骚的大致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标题是“春”,如果改为“写春”,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周一波“向我开炮”的阳谋
201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在“名家笔谈”栏目中,刊发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题为《让书画家协会少一些“官气”》的署名文章,倡议“领导干部从我做起,自觉退出各级书画协会主席团”。文章见报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各界议论纷纷,好评如潮。 随后,从陕西省书协传出消息,连日来书协内部一直在做摸底普查工作,要求会员填表摸底,凡是在政府有行政职务(副处级以上)的,未来也许将不能在书协内担任领导职务。最终,材料将报送至省文联、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三家单位备案。本月月底左右,陕西省书协主席团机构将有一次大幅度的改革。
2013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换届,主席、副主席的人数共有六十多位,把中国政府官员热衷在书协、美协为官的“热情”演绎到了极致。一时间舆论焦点都集中在省书协主席周一波等书协政府官员身上。时任陕西省书协主席的周一波即使不是此事件的始作俑者,也难
辞其咎,脱不了干系。 长期以来,书协、美协及官办书画院的领导大多数由政府官员把持着。官场上雅贿、雅藏风气肆掠,官员作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官办的书画竞赛、评奖大多数都被“关系户”垄断,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受到排斥,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普通的书画爱好者根本触不到公平、公正的平台,书画市场乱象丛生,乌烟瘴气,“天下苦秦久矣”,长久压抑的“怨声”终是要释放的。从炮轰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到怒斥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再到中国国家画院集体“跪拜门”事件后持续发酵,书画界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书画界的“文化大革命”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书画体制已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识时务者为俊杰,周一波的“揭竿而起”,顺应了民意。此乃阳谋一。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云,“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兴尽悲来,盈虚有数。无论怎么看,书协、美协的元气已散,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或平步青云,或沦为平庸,或默默无闻。周一波注定是个不甘默默无闻的人。作为陕西省书协主席,上任时热热闹闹,一石掀起千层浪;离任时轰轰烈烈,一脱搅得万人愁。在任时怨声四起,由人评说,我自岿然不动;离任时一片赞颂,众星拱月,吾乃荣辱不惊。周一波不愧是我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拿得起,放得下。此乃阳谋二。 《人民日报》,一直是党的喉舌,政治的风向标,舆论的导向。从2014年12月2日周一波在《人民日报》发表著名文章《让书画家协会少一些“官气”》,到12月7日提出辞去陕西省书协主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是周一波在配合《人民日报》,还是《人民日报》要借周一波说事,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周一波的这一炮绝不可能白放,各省市书协、美协怎么做?书画界的体制改革怎么搞?中央肯定会有说法。若没有看清这一点,官场算是白混了。此乃周一波“向我开炮”的最大的阳谋。 如今周一波撰文批评“官而退则艺”的现象,呼吁“从政就不要往艺术界挤,领导干部带头退出协会领导岗位”。并以身作则主动辞去陕西省书协主席一职,表现出周一波高风亮节,反求诸已,从善如流的勇气。周一波为那些还厚着脸皮赖在书协、美协的政府官员开了一个好头,为那些根本不懂艺术,不知廉耻的“官员艺术家”找到了一个自我“下台”的体面借口,为中国书画界弘扬正气,清除腐败,杜绝“雅贿”,开一代新风,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接下来,中国书画界将出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周一波辞去陕西省书协主席一职,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首次主动辞去书协主席一职的先例。 这只是一个开始,绝不是结束„„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凡在陕西政府中任副处级以上职务的官员,今后将不能在陕西书协内担任领导职务了。 |
B.在2013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换届中,官员们把在书画界为官的“热情”演绎到了极致。 |
C.近年书画界雅贿的风气盛行,书画界的“文化大革命”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 |
D.陕西省书协主席周一波杜绝雅贿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从善如流的勇气。 |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周一波的《让书画家协会少一些“官气”》和主动请辞,推动了书画界的体制改革。 |
B.由于书协、美协的领导职位大多数是由政府官员把持,导致了书画市场次序混乱,乌烟瘴气。 |
C.《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让书画家协会少一些“官气”》后,周一波主动配合辞去了省书协主席一职。 |
D.受周一波请辞书协主席这一事件的影响,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员退出书画艺术领域。 |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周一波“向我开炮”的阳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那些根本不懂艺术,不知廉耻的“官员艺术家”找到了一个自我“下台”的体面借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一波的“阳谋”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一位真正的书画家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请答出两点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撼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特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条,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那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黄山绝壁松外形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眼里,它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结合语境,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1)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答:
(2)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答:作者在第③段写其他名松、在第⑥段写山下之松各有什么用意?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化大革命”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1)为读《封神演义》
(2)为读《青春之歌》
(3)为读《破晓记》
(4)为读《三家巷》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答: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相关内容为例,进行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封 存 时 间
明前茶
①时间可以封存吗?可以,叶庭春12岁那年,就见识过那神奇的一幕。在植物园标本馆,作为他考上最好中学的奖励,世伯老魏得到馆长的特许,带他去看他出生那天的植物标本。叶庭春记得彼时彼刻,偌大的标本馆里只有这一老一少的足音,被干燥后的植物标本封存在台纸和油光纸之间,散发出半是干爽纤维半是青涩植被的幽淡气息。一个标注了1990的标本隔档被轻轻推开,4月9日的标本是一枝垂枝樱,开到七分满的樱花在枝条上如瀑布一样垂挂下来,在干燥后发微微的醺粉紫。12岁的男生完全被震惊了,他出生那一年,那个春天,有过什么样的场景,连他妈妈和奶奶都没有对他形容过,人总是健忘的,但细心保管的植物标本却还原了被记忆抹去的一切。竟有那么完美的花枝代表这个世界欢迎他的到来,樱花没有开至三分满,五分满,花萼青硬如一个有待发育的小孩,也没有开至九分满,流露出行将凋零的感伤。一切都绽放得恰到好处,颜色、姿态、流动的气韵,似可见到那晚月光倾注在花枝上带来的如梦光影。
②8年后,叶庭春的奶奶病逝,全家为她送行时,整个墓园恰好浮动着绿萼梅的香气,让人记起那句绝妙的诗:“天与清香似有私。”好像正是这股香气搭就了奶奶去往天堂的阶梯。那是3月初的阴冷早晨,叶庭春从守墓人那里讨到了一枝绿萼梅回家做标本。头三天,把它夹在吸水性强的纸张中,不厌其烦地换纸,仔细吸去花枝的水分,接着,用镊子屏息调整花枝的形态,不但避免了花叶压在一起出现的芜乱,还令梅枝表现出自然的形态,在他做好的标本上,几朵梅花侧转或翻转,犹如被清风吹动,可以观察到花朵的侧影和背面。
③从那天起,叶庭春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每有重要的纪念日,他都要做标本留存。上大三后,他更成立了“封存时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大学是有名的园林学校,由春至秋,有大量的花材和变色叶片可作为植物书签的原材料。特别是春天,酒红朱砂梅、深浓宫粉梅、紫白玉蝶梅和琉璃绿的绿萼梅们竞相开放,做出来的塑封书签,一侧配以做旧的照片,拍的是老图书馆的青砖灰墙,暗红色的细条高窗,窗外是疏影横斜的梅花,那一刻,书签捕捉到了民国时代的一缕沉静余韵。
④为了给植物书签配图,叶庭春拍遍了母校的数百个角落,那也是他为自己封存的美好时光吗?读完大四,他将赴澳留学,据说在南半球,再也看不到故乡才有的梅、报春、麦李和丁香了,唯有塑封后的书签,可一睹故园的面貌吧。
⑤做了两年的标本,叶庭春感觉青春时光正化作花香弥散在他的周围。干燥后的标本比鲜花的颜色更为幽淡,花瓣的肌理更为纤柔,重瓣的梅与樱,花瓣质地更如世间最清幽的纸一样,散放半透明的幽光。也许我们回过头去看被记忆封存的时间,也是这样的感受:那些粗粝的线条和茁壮的香气已然消失,剩下的唯有恬淡的轮廓和安谧的余韵,仿佛近似觉悟、体谅和怜惜的情感,让人脸上紧绷的线条都放柔软。
⑥是的,留不住的是成长的时光,我们能存在手心的一个定格,不过是美而已。
(选自《扬子晚报》2012年11月23日)本文围绕“封存时间”主要写了四件事,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
事件 |
出生那一天 |
① |
② |
③ |
家中每有重要纪念日 |
叶庭春都做标本留存 |
上大三后 |
④ |
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第①段中加点词“震惊”的对象和原因。
(1)“震惊”的对象:
(2)“震惊”的原因:阅读第③段,从他“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一事,可看出叶庭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阅读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定格在手心中的美是如何理解的。(不超过150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