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文后题目。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虽千里不敢易( )(2)请广于君 ( )
(3)长跪而谢之曰( )(4)寡人谕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文段中唐雎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布衣之怒”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
(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虞:戒备,准备。②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⑴公将鼓之()⑵既克,公问其故() (3)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⑵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一个简要说明。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①,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②明经③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注】①铜鞮tóng dī:春秋晋邑名。 ②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③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近又徙家(2)明经累举
(3)逆用三年员阙(4)遂越次请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
翻译句子。
(1)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李尚隐的什么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之②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③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④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⑤,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选自《陶渊明传》,有删节)
【注】① 弦歌:这里指出任邑令。②三径之资:这里指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③家累:家属。
④薪水:砍柴汲水。⑤秫(shú):多用作酿酒原料。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博学,善属文()(2)可善遇之()
(3)公田悉令吏种秫()(4)会郡遣督邮至()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助汝薪水之劳辍耕之垄上 |
B.起为州祭酒吴广为都尉 |
C.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乃不知有汉 |
D.不以家累自随固以怪之矣 |
翻译下列句子。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陶渊明41岁辞官回家,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结合选文内容,从人物性情的角度探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至少两方面,4分)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鞭打)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砌)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祭祀)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尝,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
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下列句中的“以”与“甃以石”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 B.皆以美于徐公 | C.祭以尉首 | D.悉以咨之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来补偿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袖②论如法如
③县民苦供应苦④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活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2)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裴侠,河东解① 人也。任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②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③,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④,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⑤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节选自《周书裴侠传》)
【注】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人,在今山西境内。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佣直:此指劳务收入。④贞惠:此指廉洁。⑤牧守:州与郡的长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悉罢之()②为官市马()
③去职之日()④谓诸牧守曰()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可与之俱立
A.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侠尝与诸牧守谒太祖翻译下列句子。
(1)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裴侠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