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干事业需要激情
①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火箭的推进剂,没有推进剂,火箭就难以飞向蓝天。因此,我们对待工作必须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有了激情,工作才能轰轰烈烈地进行。
②高昂的激情来自崇高的理想。没有理想,人就会失魂落魄。一块手表可能有最精致的指针,可能镶嵌了最昂贵的宝石,然而如果缺少了发条,它仍然一无用处。同样,一个人无论怎样学富五车,也不管多么健壮高大,如果对工作毫无激情,甚至连热情都不足,生命就会黯然失色。昆虫学家法布尔正是因为有献身昆虫学的崇高理想,正是由于对事业有着火热的激情和满腔的热忱,才创造出了骄人的成就。
③高昂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而把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一个丧失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自然就会失去工作的乐趣。田家英同志曾经写过一首诗:“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这就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写照。由责任感激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会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开拓创新,干好事业。
④高昂的激情来自自强不息的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激情不断迸发的动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克服知足常乐的思想惰性,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境界。
⑤让我们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
文章第②段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课外阅读
再见藤萝
孙犁
楼下小花园,修建一座藤萝架。走廊形,钢筋水泥,涂以白漆。下面还有供游人小憩的座位。但藤萝种了四五年,总爬不到架上去。原因是人与花争位,藤萝一爬到座位那里,妨碍了人,人就把它扒拉到地上去,再爬上来把它的尖子揪断,所以直到现在,藤条已经长到拇指那么粗,是东一条,西一条,胡乱爬在地上。
藤萝这种花也怪。不上架不开花,一上架就开了。去年冬天,有一位老年人,好在这里休息晒太阳,他闲着没事,随手抓了一条塑料绳子,把头起的一枝藤条系到架上去,今年开春,它就开了一簇花,虽然一枝独秀,却非常鲜艳。
正当藤萝开花的时候,有几位年轻母亲,带孩子来这里坐,有一个女青年,听口音、看穿衣打扮,好像是谁家的保姆,也带了一个小孩,来架下玩耍。这位小保姆,个儿比较高,长得健康又俊俏,她站在架下,藤萝花正开在她的头上,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就好像谁给插上去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妇女服饰大变,心态也大变。只要穿上一件新潮衣裙,理上一个新潮发型,就是东施嫫母,也自我感觉良好,忽然变成天仙。她们听着脚下高跟的响声,闻着脸上粉脂的香味,飘飘然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位农村来的女青年,站在这些人中间,显得超凡脱俗。她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更没有描眉画眼的做假。她好像自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站在这些时髦妇女中间,丝毫没有“不如人家”的感觉。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她成了谈话的中心,鹤立鸡群。
藤萝架旁,每天还有一些老年妇女练功。教她们的,是一位带着江湖气味的中年人。这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见到藤萝散落地下,在他的学生们到来之前,他就找些绳索,把它们一一系到架上去。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①东施嫫母:
②鹤立鸡群: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处处都没有离开“藤萝”,其作用
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举例加以说明。
试说说“估计明年春季,藤萝架上,真的要繁花似锦了”这句话的深意。
课外阅读
彩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 ,更隐含着 。
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全文采用 和 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整容,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原来的容貌,以掩盖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变得美丽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近年来,日本新历史教唐突书编撰会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严重歪曲历史,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某著名电视主持人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斥之为“政治的整容”。
材料一:关于卢沟桥事迹,日《教科书》中说是“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而事实上是日军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以士兵失踪要求入城检查而遭到拒绝为借口,向宛平城开枪开炮。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教科书》中仅在一张照片上用小字提示了一句“东京审判认为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几乎否定了这场疯狂杀害30万中国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材料三: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公然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民间企业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的申请。
材料四:差不多在《新历史教科书》出笼的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向联合国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政治整容”的含义。
“政治整容”:
阅读理解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④段划线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
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第⑧段画线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