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颜斶说齐王
齐宣王见颜斶【chù,人名】,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忿然作色忿:愤怒。
B.有敢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去:离开。
C.且颜先生与寡人,食必太牢游:交往。
D.清净贞正以自虞:同“娱”,乐。

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颜斶“不畏权贵、洁身自爱”的一组是( )
①士贵耳,王者不贵
②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③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④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⑤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⑥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却让齐宣王到他跟前,让齐宣王很不高兴。
B.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颜斶证明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话。
C.齐宣王要颜斶拜他为师,并许诺“食太牢”、“出乘车”、“妻子衣服丽都”,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D.本文通过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齐宣王的骄倨和颜斶卑视王侯,不畏权势,不慕利禄的高尚气节。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3分)
(2)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3分)
课内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分)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 称 干:才能。
B. 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 蛮夷不 ,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 至郡, 恩惠之化 布:宣告。
2.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
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 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 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 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②,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未几,辞直学士院。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必大出国门,除建宁府。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佑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
注:①鞠:抚养,养育。②践祚:即位,登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事定宜宽其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欲罢则罢,欲贬则贬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 拔剑撞而破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说明“周必大抗言直谏”的一组是
①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②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
③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④独于二人委曲迁就
⑤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⑥卿不迎合,无附丽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高宗读了周必大起草的策文,极为赏识,称他是大手笔;后来见他性耿直,不避权幸,敢于直谏,更是由衷赞叹。
B.众臣弹劾曾、龙二人,可孝宗反而晋升二人;周必大抗言直谏,以致遭到孝宗的呵斥;孝宗重申前命,周必大仍拒不奉命。
C.周必大忠于职守,建议朝廷平日储蓄人才,崇尚节俭,宽赋养民,在与金朝交往中保持气节。皇帝沉迷球场,他都敢于直谏。
D.本文侧重表现周必大始终保持以国家为已任,抗言直谏,刚正不阿的品质,对其仕途坎坷迭遭免官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为忠、平所诬诬:诬陷
B.冀以自明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引:拉
D.帝意解解:解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屠)以刀劈狼首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非常气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章)粥③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章)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章),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侈自败者多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用“古人”与“今人”对“俭”不同态度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作者的观点。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②於乎:呜呼。
参考译文:
汉武帝时,征召北海太守到皇帝行宫。有个执掌文书的府吏王先生,自动请求和太守一同前往,说,“我对您有好处。”太守答应了。许多官府属官禀告说:“王先生爱喝酒,爱说闲话,不办实事,恐怕不可以和您一起去。”太守说:“王先生想前去,不可以违背他的意愿。”
走到行宫外,在宫府门等待诏令。王先生只是揣着钱买酒,和卫兵仆射喝酒,每天醉醺醺的,不去看望那个太守。
太守进宫拜见皇帝。王先生对守门郎官说:“希望您替我喊我们太守到宫门以内,我要远远地和他说几句话。守门郎官替他去喊太守。太守出来,远远地看见王先生。王先生说:“皇帝如果问你怎么治理北海,使那里没有抢劫、杀人的人,您回答说什么呢?”太守回答说:“选择贤能的人,按照(依照)个人的能力分别任用他们,奖赏才能超群的,惩罚不贤良的。”王先生说:“像这样回答,这是自己称颂自己夸耀功绩,不可以。希望您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太守说:“好!”
太守被皇帝征召进入宫中,走到殿阶的下面,有诏令问他说:“怎么治理北海,使抢劫、杀人的人不出现呢?”太守磕头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汉武帝大笑,说:“唉啊!哪里得到性情严谨敦厚的人的话来称赞我!从哪里学来的?”太守回答说:“从执掌文书的府吏那里学来的。”汉武帝说:“他现在在哪里?”回答说:“在宫府门外。”汉武帝下诏召见他,授予王先生水衡丞的官职,任用北海太守作水衡都尉。
古书上说:“美好的言辞可以求得尊贵,美好的品行可以超越别人。君子用美好的言语赠送对方,小人用钱财赠送对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拜:任命,授予官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