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请广于君 (2)非若是也
(3)秦王色挠 (4)寡人谕矣 翻译。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与秦王的交涉过程成三个阶段,文段第一段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段前半部分是第二个阶段 ,后半部分是第三个阶段行动警告,展现了主人公唐雎 、 的风采。
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文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
【注】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册历:记事簿。 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 漫:随便。解释文中的划线词
(1)人初不知其故( ) (2)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
B.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
C.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
D.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
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
B.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
C.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
D.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2分)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
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信而是之(这样) |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
C.愿留,参且到(希望) |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无不然之事谓为信然 |
B.巡于公子案下其一犬坐于前 |
C.盖以至孝以其境过清 |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丧( )②明(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