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1067年即位,当时他年方十八岁,他一生的志愿乃是洗刷国耻,扫除北方过境的蛮夷之邦,光复中国的疆域。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材料三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从材料一中概括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分析其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依据材料二、三,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你支持王安石、还是支持司马光,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体确可成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某政治家对英国政体是这样描述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在立法机构中,人民牵制贵族,贵族牵制人民。两院则防止行政机构越权。这样,正如机械中的三个分力,共同代表公众的自由和幸福之路线的方向。
材料三自由主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主张幸福生活的个人特殊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美好生活的积极构建;民主主义过于重视公民个体对公共生活的话语权与决策诉求,怀疑政治精英的公民道德状况及其审慎性水平。这为美国宪法制定者所不能接受,他们制定的美国宪法以共和主义为政体框架,试图超越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主张政府权力尤其是司法权保持与民众的适当距离,反对政府与公共权力的正当性对于民意情绪的过度依赖;倡导全体公民美德的培养,强调政治精英领导责任、审慎理性下的共和主义政治观。共和主义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主张社会各阶层共享政权的混合政府思想体系与国家政制设计方案。
——摘编自万邵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共和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共和主义在18世纪英国的政治体制里是否有体现,说明你的理由。
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美国的民主政体有何显著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讲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对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统计表
战争 |
参战 国家 |
战争范围 |
卷入 人口 |
新式武器 |
伤亡人数 |
经济损失 |
第一次 世界大战 |
30多个 |
400万平方公里 |
15亿 |
飞机、坦克、潜艇等 |
3000多万 |
3400多亿美元 |
第二次 世界大战 |
61个 |
2200万平方公里 |
17亿 |
原子弹等 |
9000多万 |
40000亿美元 |
材料二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9·11”事件结合材料一指出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
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后半期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20世纪前半期与后半期的世界形势的主流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