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归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引自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贝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哩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以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引自《哥伦布遗嘱》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摘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2)哥伦布在新航路开辟有何重大发现和成就?
(3)据以上材料,你如何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查》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所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1945年9月2日
13年11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2)请填写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苏两国结盟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两国结盟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它所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中央和地方关系无疑是国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中央地方关系对于我们政治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1)有此表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中央有中央当然之权,军权、外交、交通、币制、关税是也。地方有地方当然之权,自治范围是也。属之中央之权,地方固不得取之;属之地方之权,中央亦不得代之也。故有国家政治、地方政治,实无所谓分权集权也。……关于中央及地方之权限,采均权主义。……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
——中华书局出版《孙中山全集·国民党一大》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何主张?该主张在近代中国有没有实现?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本宪法既未授予联邦,又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间接税必须划一,直接税必须根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一原则不能更改;在商业贸易中必须一视同仁,不能歧视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不能征收进出口税,无权设立军队,不能发行货币,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及妨碍执行联邦法律。……加入联邦的各州不分大小,政治上一律平等。
——摘录于弗格森和麦克·亨利《美国政体》
(3)根据材料指出联邦政府有什么权利?各州政治平等权在1787年宪法中如何体现的?分析指出联邦制的意义?

文学和艺术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历史,反映着现实。

上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创作于1768年的油画《空气泵实验》。画面整体呈现暗色,画面正中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抽空了空气的玻璃杯中,小鸟已经奄奄一息。实验者正在仔细观察实验的结果。他的家人和朋友围绕周围,其中一位朋友平静地向一位妇女及其女儿解释眼前的情况。妇女用手遮掩着眼睛,不忍观看,女儿紧紧靠拢母亲眼睛望向空中。坐着的男士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正在观看实验者的操作。站着的年轻人面带喜色,似乎理解了实验中的道理。
有学者认为:这幅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启蒙运动。请结合所学,从创作时代、画面内容和明暗喻意三个方面论证此观点。

横向的交流与融合使人类各文明创造的成果能够在短期内为人类所共享,从而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材料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公元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1)概括材料一中韩愈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态度在宋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近代以来,从欧洲发端的工业文明迅速席卷世界,对东方的古老文明构成了猛烈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土耳其、印度三国是如何应对工业文明挑战的?
材料二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