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A代表 分子,B代表 ,D代表 ;
(2)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 。
(3)甘油和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分别是图中编号 。
(4)若图甲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小的物质是[ ] 。
(5)若图中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b、c运输方式符号图 _______________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
(6)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中 所示曲线。
实验探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等。某种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6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7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过程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你设计出所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
在探索生物进化证据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生理学上的免疫反应实验来探究人与不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从而为进化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下面提供人、黑猩猩和猕猴的血清若干、试管数支、活家兔一只,以及其他实验用具,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人与黑猩猩、猕猴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实验原理和实验假设:(略)
(1)实验方法和步骤:
(2)结果分析:
实验分析:
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抹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菌落。(细菌的群落)。
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的一枚“印章”,在A1上轻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方位准确的“复制”到了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见图示),均匀涂抹在A2的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1)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细菌抗药性产生的首选原因是__________细菌出现。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中起___________作用。
(2)实验中所用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__________。
(3)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分析:
资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资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
资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资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资料5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1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染色体的变化很多,现在把有变化的第Ⅱ染色体的纯合子列在下表中,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中,第Ⅱ染色体的不同类型的生活力________。
(2)在25.5℃中,__________的生活力最强。在21℃中,___________的生活力最强。在16.5℃中,________的生活力最强。
(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