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回答下列问题。
请用“/”标出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首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虽有伤感情调,但并不令人感到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处处可见。下面摘抄的一些名句,能表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桃花溪
〔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石矶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②洞《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请用优美的语句描述“隐隐飞桥隔野烟”的画面,并说说这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 月 湖 水 平,涵 虚 混 太 清。
气 蒸 云 梦 泽,波 撼 岳 阳 城。
欲 济 无 舟 楫,端 居 耻 圣 明。
坐 观 垂 钓 者,徒 有 羡 鱼 情。
哪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借用古人的一个成语的意思来写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蒸”、“撼”好在哪里?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完成8~10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骚”中的“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风骚”在词中指的是,与它同义的还有“”一词。
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C.“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指出《沁园春·雪》写景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是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的句子,它能让你联想到《沁园春·雪》中哪一句?为什么?二者之间有不同之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请展开想象,描述尾联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