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知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矣”(《子张》)
【注释】①知:(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wú):指不知道的东西。《论语》是记录 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经典著作之一。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同的是 ( )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
B.五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自省也 |
C.诲汝知之乎/诲人不倦 |
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
请写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学则感受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的所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白之生,母梦长庚星②,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③,不应。苏頲(tǐng)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④,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ǎn)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②长庚星:太白星。③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④任城:今山东济宁。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因以命之(2)见白,异之
(3)更客任城(4)白尝侍帝下列句中的“以”与“左右以水洒面”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俱以假山显 | B.吾欲辱之,何以也 |
C.以其境过清 | D.卷石底以出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力士素贵,耻之。
译: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
译:请从文段中摘出两处能表现李白傲视权贵、不事权贵的特点的语句
答: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习题。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⑾[郎中]宫廷的侍卫。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之(4)图穷而匕首见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以故荆轲逐秦王。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
(2)使毕使于前。译文: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不能带刀。 |
C.【乙】文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卫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
D.【甲】【以】两文都在人物刻画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谢太傅寒雪口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做评定,你觉得哪种好,好在哪?谢太傅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
(3) 便扶向路 向:_________________(4)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_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笔辄就如素构就:完成 | B.每旦日出,骑弱马旦:早上 |
C.遇所得,书投囊中书:写 | D.是儿要呕心乃已耳已:已经 |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及暮归,足成之。”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西蜀之去南海 | B.吏护还之乡 | C.因取刃杀之 | D.吾欲之南海 |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贺年少聪慧,七岁已能赋诗文,深受韩愈、皇甫湜的赏识。 |
B.文末李贺母亲的话,表明母亲对儿子很生气,并阻止他再去吟诗作赋。 |
C.李贺敏捷的才思是与他每天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说明只有专心一意,孜孜不倦地去做事,才能有所成就。 |
D.从文中可以看出李贺作诗不拘俗套,自辟蹊经;“遇所得,书投囊中”说明他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要写好文章,也应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