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②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国神比干③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 ②上:指汉成帝。 ③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下亡以益民 ②使其言是
③固当容之 ④勿易 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的相同的一项是( )
A.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B.策之不以其道 |
C.扶苏以数谏故 |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朱云认为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
B.朱云面对“罪死不赦”的重刑,仍然牵挂着朝廷安危。 |
C.辛庆忌力谏不杀朱云,结果被摘掉官帽,解下了官印和绶带。 |
D.汉成帝最后听取了他人的意见,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②未知圣朝何如耳?
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1)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2)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3)如此,曷(4)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5)映长明灯(6)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7)不见。
(1)辄:就(2) 蹊:践踏 ( 3)痴:入迷(4)曷:通“何”,为什么(5)策:书。(6)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7)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父怒挞之
(3)依僧寺以居 (4)冕因去翻译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找出表达王冕成长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 )
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
D.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
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2)自强:(3)学学半:翻译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狼》阅读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缓行甚远。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屠夫jiǒng_______,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藏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míng________,意xiá_________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mèi________,盖以诱敌。在文中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出汉字。
解释每组中加横线的字:
A.两狼之并驱如故。 | B.恐前后受其敌 | C.其一犬坐于前 |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翻译句子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和一句是
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贪婪特点。(找原文回答)
选文是《狼》这篇课文的记叙部分,请将课文中议论部分的原文写在下面。并说一说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送。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罄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释:①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理。②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③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④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⑤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借代用法,代鱼。⑥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⑦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百步辄返辄:就 | B.鳞浪层层鳞:像鱼鳞样的 |
C.泉而茗者茗:茶 | D.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恰好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A.乃记之而去 | B.汝之不惠 | C.山川之美 | D.吾欲之南海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落笔不俗,用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后面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对比。 |
B.作者用“脱笼之鹄”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满井早春景色的勃勃生机。 |
C.“冷光之乍出于匣”在清澈之中加上寒意,形象准确地写出了二月春水的特征。 |
D.这篇游记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 |
阅读《爱莲说》后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含义。(
(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
(3)濯清涟而不妖()(4)陶后鲜有闻()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理解填空。
(1)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同时兼写牡丹和菊花的目的是 。
(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爱慕富贵的人多。 |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稀。 |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