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国神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 ②上:指汉成帝。 ③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下以益民                      ②使其言是                    
当容之                        ④勿易                        
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的相同的一项是(     )

A.令辱之,激怒其众 B.策之不其道
C.扶苏数谏故 D.不以物喜,不己悲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朱云认为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B.朱云面对“罪死不赦”的重刑,仍然牵挂着朝廷安危。
C.辛庆忌力谏不杀朱云,结果被摘掉官帽,解下了官印和绶带。
D.汉成帝最后听取了他人的意见,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②未知圣朝何如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夫子何焉为()(2)公输盘不 ()
(3)北方有侮臣者,愿子杀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②,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朗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 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④!”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蒋士铨,字心馀。清代江西铅山人。②句读:这里泛指文章。③夏(jiǎ)楚:这里指责打的意思。④乃尔:这样。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置左右() (2)复持儿而泣()(3)鸡鸣卧焉()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有多个孩子就好办,我只有一个孩子还没有成年,我死了,孩子要托付给谁?
B.你有多个孩子就好办,我只有一个孩子又不孝顺,我死了,孩子要托付给谁?
C.儿子多倒好办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又不孝顺,我靠谁呢?
D.儿子多倒好办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成才,我靠谁呢?

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蒙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 B.蒙乃始学指物作诗立
C.自以为大有所慕圣贤之道 D.当涉猎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中孙权是怎样劝学的?(4分)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参:通“掺”。③诮(qiào):责备,讽刺。④第:只是,一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用水二斗/云而岩穴暝 B.何于是/渔人甚
C.水也/在昼 D.尔第不我法耳/规蹈矩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谈谈在学习方面受到的启发。

课内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也()(2)万钟于我何焉() (3)所识穷乏者我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⑵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B.孟子以具体“鱼”和“熊掌”分别比喻抽象的“义”和“生”,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C.孟子在文中指出,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D.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