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三: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大的前身)、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朝阳大学、汇文大学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示威游行……“现在日本在巴黎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的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就要亡国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出行到各国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主持公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
请回答:
(1)材料中“我们的外交失败了”指的是什么事件?由此在中国引发了什么事件?
(2)依据材料,你认为这场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材料中的学生身上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
(2)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对的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3)爱国主义精神。(2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关心国家民族发展,为建设民主繁荣、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材料:
1991年1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位于我国河北省赵县的这座大型石拱桥,最近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定为最悠久的“国际历史上土木工程里程碑”。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对“国际历史上土木工程里程碑”的评选极为严格,要求必须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土木工程范例。
完成(1)~(2)题:
(1)“这座大型石拱桥”指的是哪座桥?由谁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属哪个朝代?
(2)这则报道说明了什么问题?
看下图完成(1)~(3)题:
图1图2图3
(1)图1所示书的名称是?它印刷于哪一年?
(2)图2中的桥梁是什么桥?它在什么时候修建的?
(3)图3中的人物是谁?他有何重要贡献?
阅读下面材料: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完成(1)~(2)题: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完成(1)~(3)题: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含义是什么?
(2)上述三则材料是描写唐朝的什么制度?
(3)殿试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创立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二: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完成(1)~(3)题:
(1)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进步作用?
(2)科举制度与当今考试制度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3)对现在的考试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