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①弘范:张弘范,元朝统帅。②扞:同“捍”,保卫。③泫然 :流泪的样子。
④捄:拯救。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由是感激感激:感动奋发。 |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
C.使为书招张世杰使:使者。 |
D.索之固固:坚决。 |
下列虚词与例句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遂许先帝以驱驰 |
B.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C.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写了因为刘备身先士卒,礼贤下士,所以诸葛亮愿意奔走效劳。 |
B.甲文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北伐的原因和决心,以示对刘蜀的忠诚。 |
C.文天祥不愿投降元军,更不愿换取元朝的高官厚禄。 |
D.两文都刻画出一片丹心为国君、为国家社稷的忠诚良相的高大形象。 |
隆中对(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时人莫之许 (2)谓先主曰 (3)将军宜枉驾顾之 (4)欲信大义于天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然然胡不已乎 | B.将军岂愿见之乎宴酣之乐 |
C.因屏人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D.而智术浅短学而不思则罔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结合句子内容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课外文言阅读,完成小题
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子之鲁( )②及七年后 ()③于是卒相成王( )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课内文言阅读,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武则天改字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余有上封者云: “‘武'退在□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 “八方”字。后孝和(唐中宗李显的谥号)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注】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寻如意:人名。解释文中的划线词。
(1)则天好改新字好(2)与“囚”字无异 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后孝和帝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文中武则天两次改字的原因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幽州人“寻如意”阿谀奉承。 | B.文中的另一个“上书者”未卜先知。 |
C.文中的武则天不加考证、偏听偏信。 | D.文中的武则天忌讳颇多、朝令夕改。 |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文甲选自课文《岳阳楼记》,作者是;选文乙选自课文《》。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选文甲“忧”字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 |
B.选文乙“乐”字贯穿始终,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
C.选文甲、乙均为作者被贬谪后所作,甲文消沉,乙文豁达。 |
D.选文甲以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选文乙以议论描写含蓄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