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宋仁宗忍饿》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仁宗一日晨兴①,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②闻禁中③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④恐自此逐⑤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⑥,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①兴:起身。② 比:最近③禁中:皇宫里。④诚:实在。⑤逐:每。⑥馁:饥饿。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语近臣曰()②比闻禁中每有索取()
③诚恐自此逐夜宰杀()④岁月之久()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夕之馁
A.石青糁之(《核舟记》) | B.纸灰之类(《活板》) |
C.千里之能(《马说》) | D.何陋之有(《陋室铭》)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诚 恐 自 此 逐 夜 宰 杀翻译下列句子。
(1)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魏学洢《核舟记》)从“宋仁宗人忍饿”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注]魏武:魏武帝,曹操 床 : 古时一种坐具,指坐榻。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②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A.一食或尽栗一石;食不饱 |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
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
D.策之不以其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
E.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2)诎右臂支船()
(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肖像特征):
(2)佛印(神态特征):“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以下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其三,从方仲永本身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原文)(3分)
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