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台湾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在近代之前是最“平民化”的,一方面它表现在至宋代基本上淘汰了世袭封建贵族阶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 )
| A.孝廉制度的实行 | B.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 C.科举制度的实行 | D.文官体制开始建立 |
《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
|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
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
| C.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1973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1937~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这些行为
| 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
| 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 |
| 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 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 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
|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该图表明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尚未完成 |
|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起步 |
|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
| D.重工业、交通业、农业得到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