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 D.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
刘知几《史通》卷四《序例》云:“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刘知几强调的是
A.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 | B.历史事实具有可知性 |
C.著史方法需有科学性 | D.著史方法需有艺术性 |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提出“先工业现代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重点支持大型企业。”这反映了韩国
A.单一发展外向型经济 | B.实行五年计划 ![]() |
C.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 D.实施“不均衡增长” |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认为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产品的相对过剩 | B.工人运动的兴起 |
C.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 D.经济结构不合理 |
二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而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
C.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
D.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
一位中国诗人以“时间开始了”作为一组长篇诗歌的标题,表达对1949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感触。该事件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 B.祖国大陆完全解放 |
C.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正式诞生 | D.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