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贺卡里的宛转流年
丁立梅
①第一张贺卡,是送给我的语文老师的。
②那时,我在乡下中学读初中,语文老师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弹一手好钢琴,朗诵的声音像电台播音员,他很快赢得了我们所有学生的喜欢。新年了,我很想送他一件特别的礼物,然而乡下孩子,穷,有什么可送的呢?刚好我的一个同学在城里的舅舅,给我的同学寄来一张贺卡。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贺卡,浅白的底子上,飘着一盏盏红灯笼,真别致啊。
③当时,贺卡只在城里有,乡下没得卖。我挖空心思说服父亲陪我进城,手里紧紧攥着平时积攒下来的碎币。细细挑,慢慢选。最后选中一张,画面上,一个小女孩半蹲着,在吹蒲公英,她身后的草地,碧绿青翠,一望无际。我只觉得它很配我的老师。回家,我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字:“敬爱的老师,喜欢您!祝您新年快乐!”想了想,最终没署名。我想我的老师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送他那张贺卡的吧。年少时喜欢一个人,很圣洁,把他当作心中的神。
④高中时,有同学在一张贺卡上写了一阕词:“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只看一眼,心肺便被贯穿,我后来才知那是纳兰性德的词。同学把这张贺卡当作新年礼物送我,他说:“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老了。”我听了,心里划过一道深深的波,一瞬间,仿佛老了去。现在回头看,有的,只是微笑与感动。青春无敌,哪怕是忧伤,哪怕是疼痛。
⑤读大学时,我曾寄过一张贺卡给我的父亲。在贺卡上,我很是郑重地写下“父亲大人”这几个字。贺卡飞到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引起不小的轰动。乡人们哪见过这个呀,且称自己的父亲为父亲大人。我父亲从村部取回贺卡,一路之上,不断有人索要了看,他们一脸羡慕地对我父亲说:“你家丫头出息了。”这让我的父亲非常得意,那张贺卡,父亲一直收藏着。我现在每次回家,他都要说起,脸上的表情很沉醉很生动。这让我很怀念那时的自己,那么单纯懵懂地对待这个世界,一往无前。
⑥时光是只橹摇的船,咿咿呀呀的,这边还没在意,它已摇过一片水域去了。很快,我大学毕业了,工作了。头几年,真是热闹,同学之间书信往来不断,过年时,贺卡更是少不了的,我会收到一堆,也会寄出一堆。去买贺卡,慎重得不得了,一家店一家店去淘,一张一张的精挑细选,在脑子里回想同学的模样,和他们的糗事,一个人,偷偷笑。
⑦贺卡买回来,先自个儿欣赏了。然后净手,开写。在夜晚,在灯下,是最好的。那时,一个天地都是宁静的,思绪可以放牧得很远。白天就在脑中构思好的一些话,掏出来,左斟酌,右思量,这才在贺卡上写下。贺卡寄出了,那种喜悦与真诚的祝福,无与伦比。
⑧后来,成家了,渐渐被红尘俗事淹没,再没了那颗欢愉和跳跃的心。同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稀疏,直至无。
⑨也会在新年里,收到贺卡,是我的学生或读者寄来的。贺卡一律的喜气洋洋,花团锦簇,大好的年华,画在上面。我对着它们看,心中轻轻蹚过一条岁月的河。谁还在贺卡里的巧笑倩兮?一地落叶黄,宛转流年,流年宛转。(选自《杂文报》2010年1月12日)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围绕“贺卡”写了哪些往事?
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手里紧紧攥着平时积攒下来的碎币。细细挑,慢慢选。
前五段中,作者在叙述“贺卡”往事的过程中,注意用“议论”语句点示而今的自己对昔日琐事的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说说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在生活中,你一定写(寄)过不少贺卡吧?假如明天就是春节,让你寄一张贺卡给自己的母亲,在贺卡上,你会写些什么话语呢?“秀”出来吧。(8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①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还自认为读书很多。更多的人不仅读书不多,而且恐怕也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
②读书很多的人,叫做饱学之士,在汉语中曾经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学之儒、学富五车、腹笥丰赡等等,这样的词汇,如今日见稀少。稀少的原因不但是饱学之士已经成为稀有物种,而且词汇本身是否还受社会钟爱也值得怀疑。当VIP、身价、富豪、点击率成为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追捧目标时,谁还会在乎“饱读”呢?
③“饱读”需要社会的支撑。过去的那些个年代,文盲虽然占很大的比例,但崇尚读书是社会风气,一个人或许目不识丁,却能对读书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不仅仅是他的诗通俗易懂,更在于。今天是个文盲与饱学之士同样稀少的时代,人人都能阅读,为什么却不以“饱读”为荣呢?其实,只要你比较一下,在机场候机楼里的大众座椅中埋首阅读受人尊敬,还是昂首挺胸走进贵宾休息室更受注目?是挤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有意义,还是开辆宝马更具吸引力?你就可以看出个大概。
④“饱读”是做学问的基石。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你能知道这是遍阅隋唐史料、反复考证的结果;读黄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发现这是仔细翻阅《明实录》后的一份厚重心得。通读“前四史”是从前文人读书的基本,没有这样的根基就别做什么学问。可是现实中,发表文章的数量、每年出书的数字才是成功的标准,而这些的背后与“饱读”又多半无关,涉嫌抄袭还是一大景观。
⑤“饱读”讲究的是潜心,“饱读”追求的是境界,这只是对个人而言,但对社会来讲,应该提倡和鼓励人们更多地阅读。因为,只有“饱读”才有后劲,只有“饱读”才能创新和发展。
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内容最多的是信息和娱乐。十多年前乘飞机,聊天和打牌的比较多,如今进了一大步,读报纸和时尚杂志的比较普遍,但在很多国家,飞机上、地铁里、休息室中,读书的更多一些。读信息、看娱乐与读书的结果根本不同,对人的精神培育完全不一样。
⑦历朝历代的饱学之士,曾经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宝贵财富,“饱读”也曾经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今天,阅读的内容尽管可以改变,阅读的方式也不妨更新,但“饱读”仍然不能被遗弃。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阅读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有一年,我在厦门鼓浪屿游览,游客们或在海边嬉戏,或在餐馆享受美味,但就在一栋小房子前面的花园里,却坐着两位异国的男孩,十七八岁的模样,一人捧着一本书,沐浴着海风,静静阅读,那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作者为什么说现代的人“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
根据文意,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是个有社会支撑的时代 | B.那是个崇尚诗歌的时代 |
C.那个时代崇尚读书文盲稀少 | D.那个时代充满温情与敬意 |
这篇文章,作者围绕“饱读”进行论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第⑥段提出“读信息、看娱乐与读书的结果根本不同,对人的精神培育完全不一样”。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释。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
文段一
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的社会里,“左撇子”总是被质疑和轻蔑的对象。一般人总是认为用左手的人在心智能力上一定比常人低,有一些科学家把用左手的成因说成是人类遗传基因的变态。其实根据目前所知道的科学研究资料,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14个比较左手者、右手者阅读能力的研究里,13个研究报告发现左右手者没有差异,一个发现左手者比右手者优异;在8个智力测验的比较研究中,7个发现没有差异,只有一个在操作部分上,左手者稍有较差的迹象。
那么,左手者与右手者在脑部的功能上有何差异呢?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长于图形、空间关系的辨识,左半球则长于逻辑推理和语言的处理。左手者的脑部功能是否也如此区分的呢?就现在的资料看来,答案是模棱两可的,决定的因素似乎在左手者的家庭背景。假如父母两方面的亲属中,从来没有左手者,则这个左手者的脑部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和一般右手的人没什么差别。假如在他的亲属中,有很强的左手者倾向,那么他的脑部功能很可能形成“双偏向”,就是左右两个半球并司语言、图形辨识等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一类的左手者脑部某处受伤时,非但对他们的一般能力少有影响,而且即使有,他们恢复的速度也比一般同样受到伤害的人快得多。至于“双偏向”的成因,仍是一个学术上的谜。
文段二
“左撇子”似乎是一个盛产天才的群体,从拿破仑到克林顿,从牛顿、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他们都是左撇子。“左撇子”是不是更聪明?科学家对左手者和右手者的智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左撇子名人外,更多的名人还都是右撇子。
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球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左撇子”多用左肢,右脑接受的刺激相对多一些,带有右脑思维的倾向。人的右脑具备空间和形象认识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左撇子更富于形象思维。爱因斯坦就把他的许多科学创意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成了“相对论”。这样的例子在文艺界更不少见。著名画家毕加索、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全是左撇子,近代电子游戏制作大师宫本茂也是左撇子。
这些著名的“左撇子”的成功,与其说是和他们惯用左手有一定关系的话,还不如说他们更善于也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阅读文段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文意。符合的画“√”,不符合的画“X”。
(1)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一般各司其职。
(2)左手者的脑部功能都是“双偏向”。
(3)同样受伤,左手者的恢复速度比右手者快。阅读文段二,“左撇子”的“特长”指的是什么?
两个文段共同提到:科学研究表明左手者和右手者。
阅读《开窍》,完成后面小题(共14分)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发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4年,直至小学毕业。
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起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叫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①(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②(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的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有删改)
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结合文意,在横线①和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
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
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详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11)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文中描写红豆树的同时,多次提到“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世间空余‘钱牧斋’,‘ 如是’风骨何处寻?”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主张红豆山庄的再造吗?为什么?
①我很羡慕春城昆明,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年年都有电视报道。
②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③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钻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看海兽,看海鸟,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第③段中加点的“居然”有何表达作用?
上文依次展示了三幅和谐的生活图景:“昆明的红嘴鸥”、“上海人放养鸽子”、“美国旧金山的海兽海鸟”,作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