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1分,只标一处。)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1)项为之(              )  (2)喷以烟(            )
(3)一癞虾蟆(              ) (4)数十(            )
翻译下列语句。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象:                                                   
(2)仔细观察:                                                   
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词语。( 4分)
夫环而攻之环: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攻亲戚之所畔畔:
翻译以下句子。( 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A.道德 B.道理 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D.道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金溪民方仲永,世耕 隶:属于 B.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C.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慧 D.于材人远矣贤:贤明

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一乡秀才观或以钱币乞 B.并自为文理皆有可观者
C.舅家见之贤材人远矣 D.其诗养父母或钱币乞之

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还是王安石。
B.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三个阶段。
C.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这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
D.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课外文言阅读。(共12分)
勉过子读书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车敝,憩(qì)于涂者数(shuò)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呜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堕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但恐始勤终②皆有百里之
③马瘠车④其必先鸡鸣者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②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本文强调了“勤”的重要性,请写出几个关于“勤”的名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
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其意(    )
⑷执策而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人才和对统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和“伯乐”谁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