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值孙恩②贼出吴郡,袁府君③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②孙恩:字灵秀。③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④未展:来不及。⑤沪渎:水名。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
①值孙恩贼出吴郡 ②母好食铛底焦饭
③恒装一囊 ④逃走山泽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其中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归以遗母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以丛草为林 |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翻译句子。
①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②遗独以焦饭得活。(1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 B.香远益清(远播) |
C.无案牍之劳形(劳累) | D.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
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向所志寻病终 |
B.忘路之远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D.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安定、民风淳朴的现实社会。 |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
D.“黄发垂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皆生寒树 (4)猿则百叫无绝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哉!”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臧否(zāng pǐ ):善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或指其书曰 (2)帝密使人侦视__________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B.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C.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D.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 | B.既加冠既:既然 |
C.援疑质理质:询问 | D.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中,作者并没有说教,而是采用现身说法,叙述了自己在年轻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目的在于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
B.作者着重渲染了无书的艰难、无师的艰难,而对求学路途上的困难和生活上的困难则采取了略写的方法。 |
C.作者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鉴定。 |
D.本文给我们的启示: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成功的必备条件。 |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破瓮救友》
光坐七岁①,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②,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注:①光坐七岁:司马光七岁的时候。②瓮:水缸。⑴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鞭数十()②遂不得履 ()
③众皆弃去 ()④手不释书()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至之市 |
B.群儿戏于庭于土墙凹凸处 |
C.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飞漱其间 |
D.退为家人讲二虫尽为所吞 |
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3)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