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概括上述每则材料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 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思想主张的有什么不同? 简述其产生的背景。(4分)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海关银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加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物总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同期,美国的对华贸易额由1913年的0.35亿海关银增至1919年的1.08亿海关银。美国在华商行从136家增至309家,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千米铁路等特权。
——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完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材料一、二显示的数据的原因。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四,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请完成:
(1)举例说明图中上海地区存在哪几种新的经济形态。
(2)据图分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简要分析上海地区新式经济因素活跃的各种因素。
(4)联系教材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相互间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先生始。黄君于1881年(光绪七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100部,定名称日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兴,再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104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1882年至1887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材料二:英国人认为:机器进口(指向中国出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始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结合史实扼要评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材料二反映出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
合计 |
商办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
第一时期 (1872~1894) |
175 |
48893 |
53 |
4697 |
9.6% |
第二时期 (1895~1913) |
685 |
223423 |
463 |
90801 |
41% |
续表
年代 |
官办或官商合办 |
外国人办 |
||||
设厂 数 |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 占比重 |
设厂 数 |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 占比重 |
|
第一时期 (1872~1894) |
19 |
16196 |
33.1% |
103 |
28000 |
67.3% |
第二时期 (1895~1913) |
86 |
28469 |
13% |
136 |
103153 |
46% |
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为1843~1894年的合计。
请完成:
(1)上表统计资料中的三种企业分别属于哪三类资本?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上表统计资料,同第一时期相比,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