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
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来自一战的报道
请回答:
上述场景反映的是哪次战役?
(2)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一战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3)大战爆发前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其中哪个国家在大战爆发后参加到对方作战?
(4)战争是残酷的,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此你有何感悟,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皆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1)李鸿章在材料一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举一例李鸿章为使中国“自强”而创办的一个企业。
(2)指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思想运动的历程。……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请回答:(共16分)
(1)文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思想运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中,哪些人物的思想认识分别达到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各举一例)
(3)任选 “变法”“革命”“思想运动”中的任一个事件,分析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光荣斗争史。
请回答:(共20分)
(1)中国近代史上,十九世纪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2)哪次战争结束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次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3)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的行动?结果怎样?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下图再现的是古代地中海地区一个国家的公民们在全体公民大会(当时该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上,就有关国家重大问题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情形。
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1)推测这一古代国家的名称应是什么?它当时还被称为什么?
(2)当时最著名的领导人有哪两位?各有什么贡献?
(3)如何评价它的这一民主制度?
(1)图中反映的是中古西欧的什么制度的内容?这种制度最先形成于哪一个国家?
(2)这一制度是通过哪一事件形成的?
(3)在这种制度里,上下级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什么为纽带形成的?
(4)在7世纪的亚洲,哪个国家也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改革名称是什么?相关内容是什么?对这个国家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