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二 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伏尔泰
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
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孟德斯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精神产生的条件。
(2)据材料二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当乔治·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下午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宣告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时候……应该说,军人出身的乔治·马歇尔是一位富于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二战后作为外交使节走访欧洲,基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深刻的担忧,他力促美国政府和国会推行了欧洲复兴计划,使欧洲脱离了战后的废墟和一片凋敝,重新在经济上站立了起来,而且恢复了信心和乐观感,为直至上世纪70年代的战后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歇尔所展望的计划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项政治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马歇尔计划不仅让欧洲复兴这个该计划本身的目的得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是,借助推行马歇尔计划,美国实现了它的全球战略目的,而这一切也是在不损害欧洲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刘淄川《“马歇尔计划”的托名之误》
(1)依据材料指出,马歇尔“力促美国政府和国会推行欧洲复兴计划”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相反”的角度评述马歇尔。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二战中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背景,由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民族主义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人们把民族主义的这种作用比作政治双刃剑,它在20世纪的战争中起过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并且在战争数量上占有很大比例。
——王云飞《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民族”等角度指出二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政治双刃剑”的含义。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628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有历史传统的。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1832年6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衰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1884年,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议会选举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l0英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
——摘编自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与国王关系的转变。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德国的“分裂”依然存在。东德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社会结构更是差异悬绝,两德的融合举步维艰。1991年,德国议会通过决议,在原西德各州对纳税人统一征收税率为5.5%的团结税,用途是东德地区基础建设,及东德企业改制和福利制度改革,使之达到原西德标准。尽管这些税款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原东西德间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彼此间的感情。语言都是一样的语言,但思维方式、情感寄托、社会差异,林林总总的隔膜,仿佛一堵无形的柏林墙,横亘在前“两个德国”之间。有形的“柏林墙”倒了,但无形的“柏林墙”仍在矗立。
——摘编自陶短房《有形的柏林墙与无形的柏林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德国存在这种局面的认识。
要求: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逻辑严谨,多角度回答,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