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
《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1)请列出《归嵩山作》的感情变化。
(2)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霑衣。
[注]牛山何需独霑衣:《韩诗外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写景的句子中“涵”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是晚唐诗人。
②天津桥在唐的东都洛阳城南的洛水上。
③上阳:宫名,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全诗都着重在写一个字,是哪个字?诗人是怎样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