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
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
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
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1924 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个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主张对中国文化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根本改造。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
A.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
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兼容 |
C.东西方化的碰撞与交融 |
D.传统文化与的西方文化的传播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 )
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 |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 |
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 |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