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戏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
|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
|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
|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
有资料记载,广州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自1854年、后“纺业停顿”。另有资料记载:在通商口岸,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这两段材料说明()
| A.广州失业人口很多,经济萧条 |
| B.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通商口岸的商办企业 |
| C.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
|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 |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京津地区 | D.东南沿海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