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C.认为中国“民智末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对封建势力的让步、妥协 |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 B.列强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 |
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 D.清政府已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反映出
A.农民阶级与外国反动势力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中国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C.西方列强与中国清政府的矛盾十分尖锐 |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 |
太平天国前期,英国出使中国的全权代表文翰声称:“英国绝不偏袒中国(清)政府,表示要恪守‘中立’同时把《南京条约》的文本抄送太平天国政府”。英上述态度是因为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相似的宗教信仰 |
B.惧怕太平军会进攻沿海通商口岸 |
C.英国幻想太平天国会承认和维护英国在华侵略权益 |
D.英国要求与太平天国维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外交关系 |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
C.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