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
|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
|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
下列史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认为史学价值最大的是
| A.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摘自《史记·夏本纪》) |
| B.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五十万。(摘自《三国演义》) |
| C.洪武二年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各以原根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摘自《万历大明会典》) |
| D.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
某年,皇帝下诏曰:“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事,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材料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
| A.纠正契丹贵族与普通平民同罪不同罚的弊端 | B.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
| C.将契丹人和汉人分开治理 | D.推进封建化改革,使契丹国称雄天下 |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 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
|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
《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
|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
|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
|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
毕加索的晚年,尤其喜欢模仿过去古典大师的作品,然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更是一种变相的解读和重构,可以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重读那些经典的画作。最有名的例子是毕加索对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的变奏仿制。(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者属印象派绘画,后者属现代派绘画 |
| B.前者属现代派绘画,后者属印象派绘画 |
| C.前者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反映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追求 |
| D.后者多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绝望和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