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 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
|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憎恶的统治方式上去。”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 C.维新变法运动 | D.辛亥革命 |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史实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俾斯麦说“德国宪法的制定不仅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美国”,这主要表现在()
| A.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受到严厉制约 |
| B.德国实行了联邦制 |
| C.德国设立了责任内阁 |
| D.议会拥有立法权 |
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
|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
| B.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
|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
| D.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