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表3中的数据,做问题。
表3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 (单位:公顷/人)
| 国家 |
生态 足迹 |
有效生 态承载力 |
生态 赤字 |
国家 |
生态 足迹 |
有效生 态承载力 |
生态 赤字 |
| 新加坡 |
6.9 |
O.1 |
—6.8 |
冰岛 |
7.4 |
21.7 |
14.3 |
| 比利时 |
5.0 |
1.2 |
—3.8 |
新西兰 |
7.6 |
20.4 |
12.8 |
| 美国 |
10.3 |
6.7 |
—3.6 |
秘鲁 |
1.6 |
7.7 |
6.1 |
| 英国 |
5.2 |
1.7 |
—3.5 |
澳大利亚 |
9.0 |
14.0 |
5.0 |
| 日本 |
4.3 |
0.9 |
—3.4 |
巴西 |
3.1 |
6.7 |
3.6 |
| 注: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 A.O.4 | B.一O.4 | C.2.0 | D.一2.0 |
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一O.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 A.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
|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
|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
| D.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下题。
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
|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 D.煤炭利用率提高 |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 A.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 B.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
|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
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坑口电站”适用于()
| A.①输送线路 | B.②输送线路 |
| C.③输送线路 | D.三条线路均可 |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4月、7月、ll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据此完成下题。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4月、5月 | B.4月 |
| C.6月、7月 | D.11月 |
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分解者 | B.缺少枯枝落叶 |
|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题。导致下列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洋流 |
|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 |
|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
|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
在我国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 A.水土流失 | B.次生盐渍化 |
| C.石质荒漠化 | D.土地沙化 |
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
|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 D.退耕还草 |
2008年9月6日上午11时2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的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下题。“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 | B.地理信息系统 |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
“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
| A.台风 | B.洪涝 |
| C.地震 | D.森林病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