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1)寻向所 (         )      (2) 得其船,便向路。(        )
(3)蔽林间之(           )    (4) 乃            (        )
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词语。

①俟其欣悦  ②无不立对  

(2)解释下列语句。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任务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样做?

【古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持汤沃灌  ②再发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3)宋濂、岳飞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张溥与“七录斋”》,回答下列各题。

张溥与“七录斋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日“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项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

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日沃汤数次:  ②俄顷立就: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3)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钞 已 朗 读 一 过 即 焚 之。

(4)张溥给自己书房起名为“七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古诗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月色入户 户:

③是日更定矣 是:

④上下一白 一: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B.湖中焉得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C.念无与乐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曹列论战》

(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______。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______。知而不争,不可谓______。争而不得,不可谓______。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根据课文,将选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

②胡不见我于王

③子墨子之守之守圉有余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

B.为 父子何命焉为 以牒为械

C.于 胡不见我于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D.去 去过怀乡 委而去之

(5)公输盘与楚王放弃攻宋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