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1)寻向所 (         )      (2) 得其船,便向路。(        )
(3)蔽林间之(           )    (4) 乃            (        )
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可以调琴素:
(3)无案牍之形劳: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选文结尾作者提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意是什么?

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何不/试之以足 D.私拟作/群鹤舞空

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
C.又留蚊素帐中/土墙凹凸处
D.遽契舟/常蹲

解释划线的词语
(1)楚人有江者()(2)契其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 (注: ①市租,税款)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 为者也( ) (2)其实味不同( )
(3) 盗 ( ) (4)使者( )
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
相同的句子。(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

古文阅读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与文中“自号玄晏先生”一句中的“自”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B.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C.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D.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

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教 有 所 阙 何 尔 鲁 钝 之 甚 也!
文中“孟母三徙”和“ 曾父烹豕”的故事各说明了什么?

古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1)父异( )
(2)稍稍宾客其父( )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仲永父亲的什么形象?(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