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苦支备                             ②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         
③今大雪                             ④臣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望天而歌

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B.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C.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百 姓 不 知 享 永 逸 者 当 在 何 人 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译文: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译文: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桃花源记(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字
(1)阡陌交通 ( ) (2) 及郡下( ) (3) 便要还家( )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何陋之有 C. 花之君子者也 D能以径寸之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天下莫能当()(2)使赵不将括 ()
(3)赵括代廉颇()(4)秦悉之 ()
翻译下列句子: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请你将赵括与方仲永做一番比较。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父焉 ()(2)指物作诗立()
(3)父其然也()(4)日仲永环谒于邑()
翻译划线的句子。
用文中的话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下列各项中“而”字解释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援弓缴而射之

选出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B.与朋友交而不:相信
C.思而不学则:有害
D.不昼夜:舍弃

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B.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C.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很高兴吗?

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传不习乎 B.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不是谈论学习态度的一句是()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人不知而不愠 D.温故而知新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军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归其大军。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从百骑出()吾大军数十里()
胡骑不敢击()是时暮( )
翻译下列句子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不走,用坚其意。
从文中可以看出李广为将有怎样的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